本报记者 吴一凡
中秋前夕,加拿大华人文化艺术团体联谊会主席张俭收到了从徐州寄来的烙馍。“这烙馍,和我母亲当年做的一模一样。”张俭感叹道。离开中国近40年,这位在海外深耕文化传播的徐州人,每逢中秋,最割舍不下的仍是这一口家乡的烟火气。
“你看这烙馍,薄如纸、韧如绸,中间微微鼓起,像不像一轮满月?”张俭将烙馍轻轻对折,又笑着回忆,小时候每到中秋,母亲总会烙上几十张馍,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夹上两勺自家炒的小干鱼、几片把子肉,“那味道,已经刻在骨子里了。”
本报记者 吴一凡
中秋前夕,老挝甘蒙省塔克的天气依旧湿热。张晨正检查着新进的东风柳汽乘龙汽车,他站起身来擦一把汗,望向东北方向:“这时候的徐州,该入秋了。”
12年前,因兄长在老挝工作,张晨远赴异国创业,一直从事汽车代理商的工作。事业在他乡稳稳扎根,味蕾却始终牵挂着故乡。“每次回徐州,第一顿必吃地锅鸡。柴火灶、铁锅边贴满面饼,鸡肉烂而不散,饼子吸饱汤汁……”张晨说着,眼里泛起笑意。
本报记者 李莎莎
“一碗热腾腾的饣它汤,是刻在味蕾里的家乡记忆。”谈及对故乡的念想,在澳大利亚悉尼深耕多年的胡清,至今难忘徐州街头清晨的烟火气。
“饣它汤不仅是一道小吃,更是乡愁的寄托。它的独特风味里,藏着徐州人的朴实与热情。”除了饣它汤,胡清也常常怀念徐州的地锅鸡、烧烤等。这些美食,已成为她与家乡文化的情感纽带,也是在海外与同乡相聚时,最能唤起共鸣的话题。
本报记者 王正喜
饮食的调适往往藏着异乡生活的智慧。徐工沙特阿拉伯子公司海外服务管理经理张成告诉记者,当地大米价格偏高,虽暂别熟悉的米香,他却在食材的探索中解锁了别样的餐桌风景。
“总有一些味道,会在不经意间提醒我们:别忘了昨天从哪来,也要记得明天要往哪去。”对张成来说,这味道就是家乡徐州的那一碗热腾腾的手擀面,既有烟火气,也藏着思念。
本报记者 彭家一
傍晚的英国格拉斯哥街头,一家挂着“徐州地锅”招牌的小饭店座无虚席——食客里既有来自中国五湖四海的留学生,也有不少当地居民。
推门而入,浓郁香气直扑鼻腔,铁锅中的地锅鸡正咕嘟冒泡。“万物皆可地锅!”店主孟路笑着掀开锅盖,热气蒸腾间,锅边的面饼吸饱了汤汁。这一口热气腾腾的徐州味,是他在异国为故乡写下的最暖情书。
本报记者 李莎莎
“虽然离开十多年了,但最难忘的还是小时候那碗浓香扑鼻的徐州米线和肥而不腻的把子肉。”当电话连接到柬埔寨金边,林果谈起家乡徐州时,语气里满是怀念。她深耕海外市场多年,但味蕾始终牵挂着故乡的风味。
十多年前,因工作调动,林果从国内转战柬埔寨市场,与团队一起开拓了当地空白的卡车领域。在柬埔寨,林果身边的华人伙伴以南方籍居多,这让每一次与徐州同乡的偶遇都显得格外珍贵。“哪怕只是聊几句家乡话,分享记忆中的味道,都能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林果感慨道。

本报记者 吴一凡
中秋前夕,加拿大华人文化艺术团体联谊会主席张俭收到了从徐州寄来的烙馍。“这烙馍,和我母亲当年做的一模一样。”张俭感叹道。离开中国近40年,这位在海外深耕文化传播的徐州人,每逢中秋,最割舍不下的仍是这一口家乡的烟火气。
“你看这烙馍,薄如纸、韧如绸,中间微微鼓起,像不像一轮满月?”张俭将烙馍轻轻对折,又笑着回忆,小时候每到中秋,母亲总会烙上几十张馍,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夹上两勺自家炒的小干鱼、几片把子肉,“那味道,已经刻在骨子里了。”
本报记者 吴一凡
中秋前夕,老挝甘蒙省塔克的天气依旧湿热。张晨正检查着新进的东风柳汽乘龙汽车,他站起身来擦一把汗,望向东北方向:“这时候的徐州,该入秋了。”
12年前,因兄长在老挝工作,张晨远赴异国创业,一直从事汽车代理商的工作。事业在他乡稳稳扎根,味蕾却始终牵挂着故乡。“每次回徐州,第一顿必吃地锅鸡。柴火灶、铁锅边贴满面饼,鸡肉烂而不散,饼子吸饱汤汁……”张晨说着,眼里泛起笑意。
本报记者 李莎莎
“一碗热腾腾的饣它汤,是刻在味蕾里的家乡记忆。”谈及对故乡的念想,在澳大利亚悉尼深耕多年的胡清,至今难忘徐州街头清晨的烟火气。
“饣它汤不仅是一道小吃,更是乡愁的寄托。它的独特风味里,藏着徐州人的朴实与热情。”除了饣它汤,胡清也常常怀念徐州的地锅鸡、烧烤等。这些美食,已成为她与家乡文化的情感纽带,也是在海外与同乡相聚时,最能唤起共鸣的话题。
本报记者 王正喜
饮食的调适往往藏着异乡生活的智慧。徐工沙特阿拉伯子公司海外服务管理经理张成告诉记者,当地大米价格偏高,虽暂别熟悉的米香,他却在食材的探索中解锁了别样的餐桌风景。
“总有一些味道,会在不经意间提醒我们:别忘了昨天从哪来,也要记得明天要往哪去。”对张成来说,这味道就是家乡徐州的那一碗热腾腾的手擀面,既有烟火气,也藏着思念。
本报记者 彭家一
傍晚的英国格拉斯哥街头,一家挂着“徐州地锅”招牌的小饭店座无虚席——食客里既有来自中国五湖四海的留学生,也有不少当地居民。
推门而入,浓郁香气直扑鼻腔,铁锅中的地锅鸡正咕嘟冒泡。“万物皆可地锅!”店主孟路笑着掀开锅盖,热气蒸腾间,锅边的面饼吸饱了汤汁。这一口热气腾腾的徐州味,是他在异国为故乡写下的最暖情书。
本报记者 李莎莎
“虽然离开十多年了,但最难忘的还是小时候那碗浓香扑鼻的徐州米线和肥而不腻的把子肉。”当电话连接到柬埔寨金边,林果谈起家乡徐州时,语气里满是怀念。她深耕海外市场多年,但味蕾始终牵挂着故乡的风味。
十多年前,因工作调动,林果从国内转战柬埔寨市场,与团队一起开拓了当地空白的卡车领域。在柬埔寨,林果身边的华人伙伴以南方籍居多,这让每一次与徐州同乡的偶遇都显得格外珍贵。“哪怕只是聊几句家乡话,分享记忆中的味道,都能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林果感慨道。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国内统一刊号:
CN32-0051/徐工商广字第030003号
地址:徐州市云龙区富春路8号/邮编:221018
总值班室:0516- 85690460
综合办公室:85600213
要闻采访部:85695710 85697229
融媒采集中心:85805907 85693598 85806880
融媒编辑中心:80805093
广告中心:85690469/发行中心:85690141
徐州日报社印务中心承印:87799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