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一凡
中秋前夕,老挝甘蒙省塔克的天气依旧湿热。张晨正检查着新进的东风柳汽乘龙汽车,他站起身来擦一把汗,望向东北方向:“这时候的徐州,该入秋了。”
12年前,因兄长在老挝工作,张晨远赴异国创业,一直从事汽车代理商的工作。事业在他乡稳稳扎根,味蕾却始终牵挂着故乡。“每次回徐州,第一顿必吃地锅鸡。柴火灶、铁锅边贴满面饼,鸡肉烂而不散,饼子吸饱汤汁……”张晨说着,眼里泛起笑意。
在他的行李箱里,总有半箱空间留给家乡特产:烙馍、馓子、小孩酥、封装把子肉等。这些看似寻常的食物,成了他与老挝朋友分享的家乡“美食名片”。一张薄如纸、韧如绸的烙馍,卷起酥脆的馓子,再夹几片把子肉,便是他中秋夜最郑重的仪式。“吃一口,就好像又回到了我家的老院子,听父母在耳边唠叨。”
如果说地锅鸡是味蕾的狂欢,那么云龙湖则是他心底的柔软。小时候常去游泳捉虾的河道,如今已成为旅游胜地;每两年必登的云龙山,石阶依旧,山下的城市却已高楼林立。“去年回去还得开导航。”他感慨道,“但山还是那座山,月亮还是那轮月亮。”
今年7月返乡时,张晨特意去云龙湖畔坐了一下午。回乡的日子,他看到徐州地铁穿行、高架蜿蜒,想起童年时学校组织去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的春游,想起冬天和玩伴扒地瓜的野趣,想起藏在学校后巷的美味米线。“徐州变得更现代化了,但藏在街巷里的烟火气没变。”
如今,张晨正计划搭建一座双向交流的桥梁。他希望能够将徐州的农业经验与特产引入老挝,同时把老挝的优质产品带回家乡。“我想让更多老挝人尝到徐州的味道,也让徐州人了解老挝的风情。”
中秋夜,他会在院子里摆上从家乡带来的烙馍和小孩酥,配一壶清茶,对着月亮慢慢品尝。“老挝的月亮也很圆。但只有徐州的月亮,能照见我家老院子的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