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本版新闻列表 ()
  • 『茉莉花开』点亮秋夜

    本报记者 马永康 通讯员 雷文涛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近日,丰县王沟镇玉龙湾公园灯火璀璨、人声鼎沸。

    一场由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精心主办,王沟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联合王沟镇文化服务站、王沟镇戏迷协会共同协办的“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王沟镇“和美凤城——千场文化进万家”文艺惠民巡演,在文化广场热闹开演。数百位村民欢聚一堂,在璀璨夜色中共享这场接地气、有温度的高品质文化盛宴,让节日的喜悦与文化的芬芳浸润人心。

  • 三“抢”并行护秋粮

    本报讯(记者 马永康 通讯员 雷文涛)近日,面对持续阴雨天气,丰县王沟镇以“抢”字当头,统筹推进抢收、抢烘、抢种三“抢”行动,全力以赴打好秋收秋种攻坚战,确保粮食颗粒归仓、耕种不误农时。

    在位于王沟镇程集村的丰县会中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多台大型烘干设备高效运转,刚刚从田间收获的玉米被传送带送入烘干设备,经过几个小时的低温烘干处理后,含水量降至安全标准、颗粒饱满的干玉米从设备另一端匀速输出,装车、称重。

  • 筑牢秋收秋种“安全堤”

    本报讯(记者 胡明慧 通讯员 子夏)“收割机上的反光标识褪色了,得抓紧换新的了!”10月12日,在铜山区郑集镇前鹿楼村宗世光家中,镇农技中心工作人员吴杰手持检查表,逐项为农机“把脉问诊”。

    “这批玉米种子的检疫证明,请务必公示在醒目位置。”在镇农资市场里,农技中心与工商局执法人员正仔细核验货架上的农资信息。

  • 科技赋能让丰收更有底气

    本报记者 马永康

    “轰隆——”在丰县师寨镇田间,履带式收割机的轰鸣声穿透蒙蒙雨雾。趁着雨势暂歇的窗口期,农机手丁子傲驾驶收割机在泥泞田垄间穿梭,金黄的玉米秆被快速卷入机身,成熟的玉米在收割机仓内堆成了小山。

    “这履带机真给力,要是轮式机陷在泥里就动不了了。” 一旁等候的农户张大爷擦着额头的雨水,看着满车的玉米笑容满面。

  • “良种+良法”种出大豆丰收好光景

    本报讯(记者 蔡思祥 通讯员 张明丽)眼下,走进新沂市时集镇白石村双吨田种植基地,一派丰收景象扑面而来。早播的夏大豆已进入成熟季,饱满的豆荚缀满枝头,在微风中轻轻晃动,仿佛在向人们传递丰收的喜悦。

    在基地测产现场,工作人员首先用测量尺仔细划定测产地块面积。不同于常见的机械收割,此次他们选择用传统镰刀人工收割大豆。这样做既能避免机械收割时对豆荚造成碰撞损伤,又能确保标记地块内的每一株大豆都被完整收回,让测产数据更真实。收割完成后,大豆植株经过脱粒、筛选去除杂质、检测水分含量等一系列流程,最终进入称重环节。经过测定,这批大豆水分含量达标,换算下来,亩产达到650斤。

  • 馓子香里忆徐州

    ◎好柿发生

    记忆里,徐州的秋天总飘着一股特别的油香。不是那种腻人的油哈气,而是从巷口老锅里“滋啦”一声腾起来的、混着芝麻与面香的暖意——那是金丝馓子独有的味道,裹着徐州人刻在骨子里的烟火气。

    小时候,每到天微凉的时节,徐州的街头巷尾就会出现“馓子——脆馓子——”的吆喝声,那声音穿过晨雾,把整条巷子从睡梦中唤醒。我们攥着几毛钱,趿拉着布鞋往巷口跑,围在那口黝黑发亮的大铁锅旁,眼睛瞪得溜圆。师傅手里的面团早已醒得透透的,指尖一拉一扯,一绕一捻,细如金丝的面丝便簌簌落下,滑进翻滚的热油里,瞬间就绽开成一捧蓬松金黄的馓子。

  • 小院里的乡村“慢生活”

    本报记者 李小委

    国庆长假期间,在柳新镇刘台村的“李哥小院”里,游客们在此体验田园风情,感受“采菊东篱下”的宁静。这座由“徐州女婿”李才林亲手打造的乡村小院,不仅盘活了村里的闲置资产,更成为家门口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范本。

    小院的主人李才林,今年55岁,来自泰州。20岁来到徐州,24岁成为刘台村的女婿。作为一名手艺人,他曾凭技艺养家,虽历经波折,却始终对这片土地充满感情。

  • 徐州日报 文章详情
    本版新闻列表 ()
  • 『茉莉花开』点亮秋夜

    本报记者 马永康 通讯员 雷文涛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近日,丰县王沟镇玉龙湾公园灯火璀璨、人声鼎沸。

    一场由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精心主办,王沟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联合王沟镇文化服务站、王沟镇戏迷协会共同协办的“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王沟镇“和美凤城——千场文化进万家”文艺惠民巡演,在文化广场热闹开演。数百位村民欢聚一堂,在璀璨夜色中共享这场接地气、有温度的高品质文化盛宴,让节日的喜悦与文化的芬芳浸润人心。

  • 三“抢”并行护秋粮

    本报讯(记者 马永康 通讯员 雷文涛)近日,面对持续阴雨天气,丰县王沟镇以“抢”字当头,统筹推进抢收、抢烘、抢种三“抢”行动,全力以赴打好秋收秋种攻坚战,确保粮食颗粒归仓、耕种不误农时。

    在位于王沟镇程集村的丰县会中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多台大型烘干设备高效运转,刚刚从田间收获的玉米被传送带送入烘干设备,经过几个小时的低温烘干处理后,含水量降至安全标准、颗粒饱满的干玉米从设备另一端匀速输出,装车、称重。

  • 筑牢秋收秋种“安全堤”

    本报讯(记者 胡明慧 通讯员 子夏)“收割机上的反光标识褪色了,得抓紧换新的了!”10月12日,在铜山区郑集镇前鹿楼村宗世光家中,镇农技中心工作人员吴杰手持检查表,逐项为农机“把脉问诊”。

    “这批玉米种子的检疫证明,请务必公示在醒目位置。”在镇农资市场里,农技中心与工商局执法人员正仔细核验货架上的农资信息。

  • 科技赋能让丰收更有底气

    本报记者 马永康

    “轰隆——”在丰县师寨镇田间,履带式收割机的轰鸣声穿透蒙蒙雨雾。趁着雨势暂歇的窗口期,农机手丁子傲驾驶收割机在泥泞田垄间穿梭,金黄的玉米秆被快速卷入机身,成熟的玉米在收割机仓内堆成了小山。

    “这履带机真给力,要是轮式机陷在泥里就动不了了。” 一旁等候的农户张大爷擦着额头的雨水,看着满车的玉米笑容满面。

  • “良种+良法”种出大豆丰收好光景

    本报讯(记者 蔡思祥 通讯员 张明丽)眼下,走进新沂市时集镇白石村双吨田种植基地,一派丰收景象扑面而来。早播的夏大豆已进入成熟季,饱满的豆荚缀满枝头,在微风中轻轻晃动,仿佛在向人们传递丰收的喜悦。

    在基地测产现场,工作人员首先用测量尺仔细划定测产地块面积。不同于常见的机械收割,此次他们选择用传统镰刀人工收割大豆。这样做既能避免机械收割时对豆荚造成碰撞损伤,又能确保标记地块内的每一株大豆都被完整收回,让测产数据更真实。收割完成后,大豆植株经过脱粒、筛选去除杂质、检测水分含量等一系列流程,最终进入称重环节。经过测定,这批大豆水分含量达标,换算下来,亩产达到650斤。

  • 馓子香里忆徐州

    ◎好柿发生

    记忆里,徐州的秋天总飘着一股特别的油香。不是那种腻人的油哈气,而是从巷口老锅里“滋啦”一声腾起来的、混着芝麻与面香的暖意——那是金丝馓子独有的味道,裹着徐州人刻在骨子里的烟火气。

    小时候,每到天微凉的时节,徐州的街头巷尾就会出现“馓子——脆馓子——”的吆喝声,那声音穿过晨雾,把整条巷子从睡梦中唤醒。我们攥着几毛钱,趿拉着布鞋往巷口跑,围在那口黝黑发亮的大铁锅旁,眼睛瞪得溜圆。师傅手里的面团早已醒得透透的,指尖一拉一扯,一绕一捻,细如金丝的面丝便簌簌落下,滑进翻滚的热油里,瞬间就绽开成一捧蓬松金黄的馓子。

  • 小院里的乡村“慢生活”

    本报记者 李小委

    国庆长假期间,在柳新镇刘台村的“李哥小院”里,游客们在此体验田园风情,感受“采菊东篱下”的宁静。这座由“徐州女婿”李才林亲手打造的乡村小院,不仅盘活了村里的闲置资产,更成为家门口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范本。

    小院的主人李才林,今年55岁,来自泰州。20岁来到徐州,24岁成为刘台村的女婿。作为一名手艺人,他曾凭技艺养家,虽历经波折,却始终对这片土地充满感情。

  • 版面目录 ()
  • 第01版:

    头版
    PDF
  • 第02版:

    要闻
    PDF
  • 第03版:

    学习周刊
    PDF
  • 第04版:

    关注
    PDF
  • 第05版:

    县域
    PDF
  • 第06版:

    综合
    PDF
  • 第07版:

    凡人微光
    PDF
  • 第08版:

    放鹤亭
    PDF
  • 国内统一刊号:
    CN32-0051/徐工商广字第030003号

    地址:徐州市云龙区富春路8号/邮编:221018

    总值班室:0516- 85690460

    综合办公室:85600213

    要闻采访部:85695710 85697229

    融媒采集中心:85805907 85693598 85806880

    融媒编辑中心:80805093

    广告中心:85690469/发行中心:85690141

    徐州日报社印务中心承印:87799237

    阅读付费版面提示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报卡
    卡号
    密码
    取消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