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永康
“轰隆——”在丰县师寨镇田间,履带式收割机的轰鸣声穿透蒙蒙雨雾。趁着雨势暂歇的窗口期,农机手丁子傲驾驶收割机在泥泞田垄间穿梭,金黄的玉米秆被快速卷入机身,成熟的玉米在收割机仓内堆成了小山。
“这履带机真给力,要是轮式机陷在泥里就动不了了。” 一旁等候的农户张大爷擦着额头的雨水,看着满车的玉米笑容满面。
雨滴不时从天空飘落,落在收割机的外壳上,敲打出“嘀嗒嘀嗒”的声响,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丁子傲的操作,他全神贯注地盯着前方,熟练地转动着方向盘,确保每一株玉米都能被精准收割。
连续阴雨给丰县秋粮收获带来严峻考验。作为玉米和大豆种植大县,今年丰县玉米和大豆种植总面积达74万亩,恰在成熟期遭遇持续降雨,轮式农机下地难、湿粮存储易霉变等问题接踵而至。
面对困境,丰县相关部门迅速行动起来,10月以来已调度360余台履带式玉米收割机投入作业,这些设备在泥泞地块仍能保持较高的收割效率,有效破解了“无机可用、有机难进”的困局。
“人歇机不歇,24小时连轴转!”在师寨镇的收割现场,负责人指着夜色中灯火通明的田间介绍。为抢抓降雨间隙,全县组建农机作业队,实行“两班倒”作业模式,农机手们轮换休息,收割机则昼夜不停。丁子傲算了笔账:“从早晨7点开始轮班作业,一台履带式收割机白天能收60亩左右,夜里不停歇还能再收个30亩。”这种“白加黑”的抢收模式,正是丰县秋收时节的常态。
收割争分夺秒,烘干同样马力全开。在师寨镇粮食烘干中心,今年新投用的烘干中心全速运转,刚从田间运来的湿玉米通过传送带进入塔内,经过精准温控与循环风技术处理,24小时后便可达到安全水分标准。“有两台300吨烘前仓、两台500吨烘干塔、两台5000吨烘后仓,以及一个容仓为8000吨的平房库,现在每天能烘干1000吨粮食。”烘干中心设备操作人员鲁延琳介绍,烘干后的粮食便可以直接放到烘后仓内长期储存。
据了解,目前丰县有固定式和移动式粮食烘干设备186个,具备日烘干7000吨粮食的能力,当前均已启动应急响应,设备昼夜不停运转,确保湿粮“收得进、烘得干、存得好”。
科技赋能让秋粮抢收更有底气。丰县农业部门与气象部门建立紧密联动机制,通过卫星遥感、地面监测站等多源数据融合,精准预测降雨间隙期,为农机调度提供科学依据。在仓储环节,引入物联网技术,通过在烘后仓内布置温湿度传感器,实现粮食存储环境的24小时智能监控,屏幕上就可以看到粮食含水量、烘干温度、仓内粮量、进出仓流量等数据,方便时刻关注粮食状态,有效防止霉变发生。这些科技手段的综合运用,让丰县在持续阴雨天气下依然打赢了秋粮抢收攻坚战。
从降雨间隙的抢收战场到全天候运转的烘干中心,丰县正用机械力量与科技智慧,书写着颗粒归仓的丰收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