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张瑾 图/本报记者 刘冰 陈艳 孙博宇 孙井贤 张瑾
今天,第三届汉文化论坛在我市举行。论坛以“何以为汉·和合共生”为主题,通过1个主论坛和4个分论坛的形式,为研究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内外机制及演进路径提供了重要支撑。
当两千年前的楚韵汉风与二十一世纪的都市脉搏在此交汇,徐州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正以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惊艳绽放。
本报讯(记者 张瑾 摄影报道)共溯汉文化之源,共话汉文化之兴。11月5日,第三届汉文化论坛在云龙区大龙湖畔开幕。70多位顶尖学者、文化名家、领军人才齐聚彭城,共襄盛会。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故里,汉文化发祥地。本届汉文化论坛的开幕式短片依托AI技术,还原经十多位专家考证的刘邦形象,活化两汉场景,展示徐州出土的汉代文物,尽显汉文化活力。与会嘉宾还依托丰富的汉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探讨在中西文明互鉴背景下如何理解汉文化,并展望徐州城市建设中如何用好汉文化资源。
文章详情
文/本报记者 张瑾 图/本报记者 刘冰 陈艳 孙博宇 孙井贤 张瑾
今天,第三届汉文化论坛在我市举行。论坛以“何以为汉·和合共生”为主题,通过1个主论坛和4个分论坛的形式,为研究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内外机制及演进路径提供了重要支撑。
当两千年前的楚韵汉风与二十一世纪的都市脉搏在此交汇,徐州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正以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惊艳绽放。
本报讯(记者 张瑾 摄影报道)共溯汉文化之源,共话汉文化之兴。11月5日,第三届汉文化论坛在云龙区大龙湖畔开幕。70多位顶尖学者、文化名家、领军人才齐聚彭城,共襄盛会。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故里,汉文化发祥地。本届汉文化论坛的开幕式短片依托AI技术,还原经十多位专家考证的刘邦形象,活化两汉场景,展示徐州出土的汉代文物,尽显汉文化活力。与会嘉宾还依托丰富的汉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探讨在中西文明互鉴背景下如何理解汉文化,并展望徐州城市建设中如何用好汉文化资源。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国内统一刊号:
CN32-0051/徐工商广字第030003号
地址:徐州市云龙区富春路8号/邮编:221018
总值班室:0516- 85690460
综合办公室:85600213
要闻采访部:85695710 85697229
融媒采集中心:85805907 85693598 85806880
融媒编辑中心:80805093
广告中心:85690469/发行中心:85690141
徐州日报社印务中心承印:87799237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