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2025年11月05日
语音

楚韵汉风醉徐州

——谛听徐州汉文化传承乐章

文/本报记者 张瑾 图/本报记者 刘冰 陈艳 孙博宇 孙井贤 张瑾

今天,第三届汉文化论坛在我市举行。论坛以“何以为汉·和合共生”为主题,通过1个主论坛和4个分论坛的形式,为研究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内外机制及演进路径提供了重要支撑。

当两千年前的楚韵汉风与二十一世纪的都市脉搏在此交汇,徐州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正以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惊艳绽放。

从战国陶钵上复刻的“彭城”二字与文创雪糕甜蜜重叠,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燃动舞台,北宋知州苏轼“快哉此风”的慨叹穿庭而过,青春洋溢的汉服少女衣袂飘飘——历史在这里不再是尘封的过往,而是可及、可感、可享的鲜活存在。

承古开今,徐州让厚重的历史文化翩然“行走”于现代街巷,以文脉为根,借商旅发力,使静态的文明瑰宝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在这座城市,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正以自信从容的姿态,奏响一曲兼具汉风新韵的时代强音。

千年文脉的焕新绽放

秋日的云龙湖畔,几位身着曲裾深衣的少女手执团扇,衣袂轻扬,宛若从历史中翩然而至的汉风使者,成为流动的文化符号。沿彭城七里北行,坐落于城市中心的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内,层层叠压的古城遗迹,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沧桑与文脉的绵延。千载文脉在此沉淀,又借由时代匠心,化作滋养城市生长的源头活水。

有机保护,筑牢文脉传承根基——

2025年8月1日,《徐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徐州以法治方式为名城保护绘就时代新卷。该条例为古城文脉筑起坚实的法治屏障,是赓续历史文脉、促进文明互鉴的关键举措,也为江苏构建“吴韵汉风”文化格局、推进文化强省建设贡献了徐州力量。江苏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院长朱存明评价道:“以法为盾,让汉文化真正活在当下。”

保护不是封存,而是为了更好地活化。彭城七里城市更新项目以纵贯城区南北的历史文化轴为主线,系统推进重点片区建设,布局历史文脉展示馆、黄楼公园、城隍庙等一系列文化空间,通过串点成线、连片成面,打造展现古城新韵的“城市会客厅”。

漫步于此,历史以生动的姿态扑面而来:清晨的黄楼前,老人们悠然打着太极;黄昏降临,云东印巷街区的灯笼次第点亮;入夜后,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内,《大彭烹事录》实景演出将汉画像石中的宴饮场景鲜活复现。过去与当下在此相互滋养、从容对话,诠释着一座城市在传承中创新的生命律动。

整合资源,擦亮“国潮汉风”文化品牌——

作为两汉文化的发祥地与传承重镇,徐州在中华文明谱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赓续深厚文脉,徐州正积极推动两汉文化走向世界,通过持续举办“汉文化论坛”“徐州汉文化旅游节”等高端交流活动,在对话互鉴中博采众长、淬炼文化精髓,并从千年积淀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开创发展新局。

与此同时,徐州着力推动“汉风”融入当代生活。通过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与生活场景,将“汉”元素创造性融入公共文化、文创设计与城乡建设中。近年来,徐州高标准建设并运营汉文化景区、龟山景区等标志性历史文化载体,高效利用徐州文化博览会等平台,使“国潮汉风”品牌愈发闪亮。今日彭城,街头巷尾皆可聆听历史回响,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楚韵汉风的悠长气韵。

文化数字化,创新徐州故事“表现手法”——

文化数字化带来无限创意,正以轻盈之姿释放破圈效应。

10月底,部分市政协委员在彭城七里数字展示馆调研时,被馆中生动、立体、精彩的徐州叙事所震撼。建筑面积达1100平方米的彭城七里数字展示馆,以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场景为核心,运用数字化技术重现地域历史文脉,为参观者构建了集文化展示、科技体验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元空间。在这片光影交错之境,数千年的徐州历史被生动激活,过去与未来在此交汇共鸣。

而在10月27日闭幕的第138届广交会上,一位中东采购商通过VR眼镜,“身临其境”地走进了千里之外的徐州——他以全景动态视角,远程参观了徐州拓普互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工厂。在他身后,众多国际采购商排队等候,期待体验这场融合科技与制造的智能之旅……从技术赋能到品牌塑造,徐州故事正以崭新的表达方式,在世界舞台上绽放绚丽光彩。

澎湃国潮的青春交响

立足文化自信回归与国潮崛起的时代浪潮,徐州以深厚的汉文化底蕴为根基,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两汉文化这一超级IP进行深度挖掘与当代演绎。并以场景再造、业态融合与产业升级为路径,为城市发展注入鲜明的文化标识与持续动能。

匠心独运,让传统艺术演绎当代风采——

在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的国潮汉风馆,编钟声起,《汉乐华章》带领观众梦回大汉。江苏省柳琴剧院院长韩梅说:“我们让乐师从伴奏席走向舞台中央,用排箫、箜篌演绎刘邦的《大风歌》,汉乐已成为人们读懂徐州的一扇窗。”

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顾颖将汉画像石中的神兽制成动画,以3D建模再现《后羿射日》中的经典场景,让课堂焕发新生。在徐州多家文博展馆举行的汉画主题巡展中,百余件汲取汉画元素的文创作品——从明信片、帆布包,到艺术掐丝工艺品与泥塑,以当代语言传递汉代美学的深厚底蕴。

10月25日,在江苏师范大学举行的“非遗传承,广告赋能”活动中,60余名“00后”学子为18项徐州非遗项目量身打造“年轻化”推广方案,从三餐四季的生活场景到日常器物的设计,以青春视角激活传统技艺的生命力,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贴近生活,让文物“活”出温度——

徐州的文创产业展现出蓬勃的想象力:玉龙佩以毛绒手机链的形式“变身”,将汉代文物的灵动带入日常生活;汉俑“上班摸鱼”亚克力立牌,成为年轻人办公桌上的趣味陪伴;以汉画像石中烧烤图为灵感设计的“一把烤过”直尺,为学子送上美好祝愿。2024年,徐州市文旅集团旗下的江苏文华锦礼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凭借年轻设计团队的创新力量,实现文创营收3500万元。该公司总经理殷德强调,这得益于将文创产品定位为“情感与记忆的载体”,而非单纯的纪念品。

今年端午节,徐州博物馆外的“徐博卷”售货亭前排起长龙。烙馍裹着麻辣小菜,包装复刻汉代宴饮图景,封口贴则仿制自汉代“食官监印”封泥。一款小吃,串联起传说中刘邦的军粮、博物馆馆藏的鏊子与出土的汉代封泥,让厚重历史化为舌尖可品的烟火日常。作为文明传承的重要平台,徐州博物馆副馆长原丰表示:“我们将持续加强科技赋能,深入挖掘文物内涵,致力于推出更多打动人心、连接古今的文创产品。”

产业融合,用新视角链接年轻群体——

一个个融入人间烟火的非遗项目,以活态传承方式展现传统与现代交融之美,让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与国潮的情感连接。国家级非遗项目徐州香包第五代传承人孙歌尧创办个人品牌“歌尧”,并成功申报编锁套针、智能刺绣、3D定型等多项专利。在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上,她为《王者荣耀》定制的莲花荷包,吸引了众多年轻消费者。

如今在徐州,年轻人的生活选择正悄然定义着城市的时尚底色。汉服、马面裙不再仅是游览打卡的装束,更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审美与文化态度的日常服饰;遍布街巷的中式茶坊,也为都市快节奏生活提供了一处“慢下来”的精神栖息地。古老文化“活”在当下,“火”在年轻人心中。

诗与远方的双向奔赴

作为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苏轼故地,徐州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丰富的文旅资源,把握发展机遇,持续激发消费活力,跑出文旅融合“加速度”——五大主题乐园成为引领区域文旅经济的新引擎,独具特色的徐州美食以浓郁的地域风情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过夜率,带动餐饮、住宿、文创等产业链协同发展。

紧扣“汉文化”,谋篇布局——

徐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紧扣“汉文化”主题展开系统性布局,突出“汉文化、徐州味、烟火气、时尚潮”四大元素,构建起传统与现代交融、文旅与城市共生的良好态势。

一年一度的徐州汉文化旅游节已成为重要文化品牌。2025年的徐州汉文化旅游节围绕“千年文脉·探徐州”“汉家烟火·游徐州”“汉风赋能·聚徐州”“汉韵新象·爱徐州”四大板块,精心推出200余项特色活动。

国际友城代表、国内外旅行商受邀参与徐州文旅资源推介与文化探源活动,沉浸式感受徐州之美。600架无人机表演的光影秀《彭城七里最徐州》,通过央视频等平台同步直播,收获近千万次点击量。

在第二届汉文化论坛上,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指出:“徐州不仅要巩固‘两汉发祥地’的历史地位,更应成为‘文旅创新源’。”如今,从节庆策划到空间营造,徐州汉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格局已清晰显现。

营造情感共振的人文氛围——

从历史名胜到市井烟火,徐州凝练独特人文气质,以汉文化这一“金字招牌”讲述城市故事。

大型湖岛实景沉浸式夜游演艺项目——《彭城风华》自2023年推出后,首年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实现当年盈利;2024年接待游客16万人次,外地游客占比超70%,荣获首届“龙雀指数·年度文旅演艺创新项目”。

这个夏季,随着“苏超”(2025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的横空出世,人们在汉代蹴鞠的鼓乐声中触摸中国原创体育精神的脉搏,在徐州队VS宿迁队的“楚汉争霸”趣味梗中回溯千年历史。一个个周末被足球点燃,成就了一场场球迷的“盛宴”、百姓的“嘉年华”,“赛事+文旅”的融合效应持续释放。

开放协同,提升文旅产业能级——

徐州文旅以开放姿态,加快“走出去”与“请进来”。徐州面向全球入境游客推出“国际友城彭友卡”,打造“Joys in Xuzhou”国际体验官看徐州、“Talking to the World——讲述城市之美”友城跨文化交流等品牌活动,构建起立体化对外传播体系,持续向世界讲述真实、生动、现代的徐州故事。

国家层面支持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为徐州与周边城市的文旅合作开辟了广阔空间。在今年的徐州汉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苏皖鲁豫十城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基地正式成立,绘就了区域文旅协同发展的美好蓝图。

10月20日至23日召开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未来5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第三届汉文化论坛聚焦“何以为汉·和合共生”主题,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承发展路径。面向未来,徐州将以更开放的格局、更创新的理念推动文化传承,让汉文化之光更加璀璨。

部分图片由徐州博物馆提供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阅读付费版面提示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