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薇薇
“十一”前夕,沛县乡间小路旁的柿子树上,金黄的果实如灯笼般挂满枝头。闵亚东和沛县拥军优属协会的志愿者们提着慰问品,步履匆匆地赶往几位老人家中。
“老班长,我们来看您了!”在一处农家小院里,闵亚东紧紧握住一位93岁抗美援朝老兵的手,俯身倾听老人讲述烽火岁月的故事。
抗美援朝老兵是他始终牵挂的特殊群体,每次开展“致敬最可爱的人”慰问活动,他都会提前数月摸排全县健在的老兵信息,组织志愿者送去生活物资。每到一户,他总是握着老兵的手耐心倾听战斗故事,并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作为沛县拥军优属协会秘书长,闵亚东始终以“让军人受尊崇、让军属得关怀”为目标,牵头策划并落实一系列精准化、暖心化的拥军活动,让社会化拥军的触角延伸到每个需要的角落。
脱下军装二十余载,这位老兵始终把军装穿在心里,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退伍不褪色”的誓言,将军人的血性与担当倾注于创业与公益两条战线。
2004年,刚离开部队的闵亚东带着军人特有的韧劲,开启了白手起家的创业之路,创办了徐州零点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创业初期既缺行业资源,又少启动资金,确实感到迷茫。但部队培养的‘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支撑着我,相信从零开始也能闯出一片天地。”凭着这份信念,他的企业渐渐在行业内站稳脚跟。
创业过程中,闵亚东将“守规矩、重承诺、求实效”的作风融入企业管理,确立了“诚信、品质、责任”三大核心经营理念。从一颗螺丝钉的安装到一条接缝的平整度,他都严格要求,公司由此打造出多个“零投诉”样板工程。他不仅对客户负责,更关爱员工,即使创业初期资金紧张,也从未拖欠工资,并优先录用退役军人和困难家庭劳动力,让“责任”二字从经营准则延伸至社会责任。
这份经营初心,让闵亚东的企业从小作坊逐步成长为本地装饰行业的“诚信标杆”,也为他日后以企业力量反哺社会、投身拥军公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4年,面对沛县装修市场的“野蛮生长”,已在行业深耕十年的闵亚东再也坐不住了。他走访县域内30余家装修企业,积极对接相关部门争取支持。经过半年筹备,他牵头联合15家诚信企业成立了沛县装修装饰行业商会。在他的推动下,商会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建立信用档案,搭建三方沟通平台,累计调解纠纷210余起,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80万余元。商会不仅扭转了行业乱象,还两次荣获全国“四好”商会殊荣。
尽管在创业与行业服务领域取得了成就,闵亚东内心的军人使命感始终未曾消退。2024年年初,看到部分退役军人面临就业难题,他萌生了筹建拥军优属协会的想法。
“看到战友们遇到困难,我无法视而不见。虽然个人力量有限,但搭建平台整合各方拥军力量,就能为军人军属做更多实事。”闵亚东如是说。
从构想到落地,闵亚东雷厉风行。他主动对接相关部门,走访驻沛部队、退役军人创业代表及爱心企业,仅用一个多月就联合20余名退役军人骨干、15家热心拥军企业完成筹备工作。那些日子里,他常常熬夜起草协会章程,设计服务板块。
2024年8月1日,沛县拥军优属协会正式成立,闵亚东全票当选秘书长。成立大会上,他动情地说:“脱下军装,我们仍是‘兵’;成立协会,就是要将散落在全县的拥军力量拧成一股绳,让军人军属感受到‘娘家人’的温暖。”
协会成立后,闵亚东将全部心血倾注到拥军优属工作中。这项工作不仅填补了沛县社会化拥军组织的空白,更成为他从“个人拥军”走向“组织化拥军”的新起点,为开展精准化拥军服务、深化军地融合搭建了坚实平台。
在关爱边海防军属方面,他定期开展慰问活动,带着慰问品上门,通过视频连线让军属与远方亲人“云端团聚”,并帮助解决子女入学、老人照料等实际困难,用“后方安稳”筑牢戍边将士的安心屏障。为丰富军地文化生活,他常态化组织慰问演出进社区、进军营,带领文艺骨干与战士们同台互动,在欢声笑语中深化军民鱼水情。
在社会化拥军体系建设上,闵亚东创新推出两大举措:牵头开展“爱国拥军企业(门店)”创建,制定评选标准,发动商户参与;联合爱心企业建立“军属就业驿站”,整合岗位资源,帮助军属实现“家门口就业”。目前,已培育首批爱国拥军企业10家、门店10家,帮助15名军属成功入职。
2025年,闵亚东荣获沛县拥军优属协会“先进工作者”称号,成为“拥军带头人”。面对荣誉,他淡然表示:“我只是做了一个老兵该做的事。”
如今,闵亚东依然奔走在拥军优属第一线。“只要还能跑、还能做,我就会以军人的标准,一直奔忙在拥军优属和公益事业的最前线。”他计划进一步扩大“爱国拥军企业”覆盖面,升级“军属就业驿站”服务,推动拥军工作与社区服务、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从脱下军装自主创业,到牵头行业商会规范发展,再到投身拥军优属事业,闵亚东这位永不退役的“老兵”,在平凡生活中,用担当把对军旅的深情,转化为回馈社会、服务战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