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2025年11月21日
语音

赶人间烟火,集市井繁华

乡村奇遇季第20期《走!去马山赶大集》今日上线

本报讯(记者 仲星璇)市井长巷,人群熙攘,儿时记忆里的传统集市,如今已悄然“出圈”。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启“反向旅行”,循着烟火气涌入露天集市,只为寻觅那份久违的真实、质朴与热闹。

乡村奇遇季第20期《走!去马山赶大集》于今日上线,乡村奇遇季官方视频号、快手平台同步上线,不妨跟着乡村姐妹花的脚步,一起解锁徐州马山大集里的“乡”味密码。

早上8点,姐妹花来到位于铜山区的马山大集——这座露天早市早已人声鼎沸。摊主的吆喝声、顾客的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绘就一幅热气腾腾的市井图景。这份热闹,从鸡鸣时分一直持续到晌午,不曾停歇。

如今红火的马山大集,最初只是个自发形成的马路市集。拥有超300个摊位的大集,不仅带动了村集体增收,更成了“网红打卡地”,不仅吸引不少本地市民驱车、乘地铁专程赶来,连山东、安徽等地的游客也慕名来“赶场”。

姐妹花穿梭在人流中。摊位上,绿油油的青菜还带着田间的露水;瓜果堆成小山,红黄青紫,煞是喜人。鱼虾在盆里欢快扑腾,溅起的水花沾湿了摊主的裤脚。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早餐摊前,炉火正旺,最是勾人。菜煎饼在铁板上反复按压,油香滋滋作响;老灶台上,羊汤锅咕嘟咕嘟冒着泡,奶白的汤里浮着葱花儿,盛出一碗,一勺辣油淋下去,香气瞬间钻进鼻子;刚出炉的反手烧饼外酥内软,咬一口满是麦香,配一碗热汤下肚,便是清早最舒坦的慰藉。

“现炸馓子、萝卜丸子咯!”姐妹花循声望去,一对夫妻经营的炸货摊前围满了人。大姐熟练地抻面、下剂子,大哥在一旁专注地翻炸,金黄的馓子在油锅里翻滚,香气飘出老远。不远处,几个阿姨坐着小马扎,守着铁鏊子烙烙馍,手里的擀面杖转得飞快,嘴里还唠着家常。

在马山大集,买卖倒成了次要,最动人的是那份浓浓的人情味儿。只要与健谈的摊主对上眼神,从陌生到熟络不过几分钟。挑菜的工夫,摊主顺手塞给老主顾一把小葱,“添个味儿!”这份实在,让人心里头热乎乎的。

走到邳州炒货摊前,姐妹花被老板热情招呼:“尝尝,不好吃不要钱。”姐妹花捻起几粒瓜子,嚼在嘴里香脆饱满,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老集市也赶得上新潮儿。在小鱼辣椒摊位前,姐妹花驻足良久,只见摊主一边麻利地招呼顾客,一边对着手机屏幕直播带货,借助自媒体平台,让徐州特产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逛了大半日,姐妹花手里拎满了“战利品”,回头望去,大集依旧人头攒动,烟火气在阳光下升腾,温暖又治愈。

年轻人在这里找到归属和慰藉,让大集不再是单纯的交易场所,更成了承载地域文化的精神栖息地。从“赶大集”到“打卡游”,从昔日的提篮叫卖到如今的“云端带货”,集市的场景在变,但那份实在、热闹和人情味儿,却始终未变,牢牢守着生活最本真的模样。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阅读付费版面提示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