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2025年10月16日
语音

从“马庄经验”看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

姬小玉

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是江苏省社科联批准设立的社科调研基地。长期以来,徐州市社科联围绕“马庄经验”开展持续性跟踪研究,多次组织专家学者深入该村,系统挖掘其发展背后的规律与启示。从实践来看,马庄村数十年的高质量发展与深刻嬗变,蕴含着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密码。当前,立足新的时代方位、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对“马庄经验”进行深度解码与持续阐释,既是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研究的必然要求,也是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实践借鉴的题中之义。

马庄村的发展历程,彰显了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引领作用。上世纪80年代,面对煤炭资源枯竭的现实挑战,村党支部主动担当、前瞻布局,坚决跳出“资源依赖”路径,带领全体村民探索多元发展方向。从为发展旅游带头拆除自家房屋,到为引进项目自筹资金奔波,村干部以“向我看齐”的担当,有效激发了村民的主体意识,形成了“支部领着干、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生动治理格局。乡村治理,关键在凝聚人心。马庄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将“同心同德”落到实处,制定《马庄村党员干部从政清廉守则》《马庄村党员联系户工作办法》等规章,建立“党群议事会”等机制,推动村民意见直通决策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形成了“群众当家人、村务当家事”的治理格局,为村庄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乡村发展的核心在于推动资源转化与模式创新。马庄村的实践充分证明,突破思维定式、立足本土实际,是实现振兴的关键。村党组织带领村民外出学习经验,克服资金与技术瓶颈,发展乡村工业,推动资源型村庄成功转型。与此同时,马庄较早意识到文化所蕴含的经济与社会价值,早在三十多年前便组建农民铜管乐队,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提升村庄影响力。如今,马庄已构建起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并借助“云上马庄”等数字平台,推动文化产品向文化品牌升级,走出了一条从“卖资源”到“卖文化”的创新发展之路。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凝聚民心的纽带。在马庄,文化不仅丰富着村民的精神世界,更深度融入发展血脉。文化设施高效运营,各类活动常态化开展,农民乐团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演出,既活跃了乡村文化,也增强了集体认同。马庄还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挖掘与创新转化,推动传统手工艺向现代文创产品转型,使其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在价值引导方面,“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机制,潜移默化地培育了邻里互助、文明向善的乡风民风,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马庄始终坚持以民生为本,将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村民。村集体将大部分收入投入民生领域,构建起涵盖养老、教育、医疗的保障体系,并注重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协同推进,通过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开展技能培训、设立助学基金等方式,全面提升村民生活品质。马庄的共富实践,不是简单“分蛋糕”,而是共建共享的制度探索。通过集体企业优先用工、党员结对帮扶等机制,确保发展机会公平共享,并在集体经济组织和分配机制上持续创新,实现了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为推进乡村共同富裕提供了实践范本。

“马庄经验”是徐州乡村振兴实践的重要成果,其价值不仅在于历史总结,更在于对未来发展的启示。对徐州而言,马庄为资源型地区转型提供了党建引领、创新驱动、文化赋能的有效路径。从全国视野看,“马庄经验”系统回应了乡村振兴的三个根本问题:靠什么引领——坚强的基层党组织与有为的党员干部;凭什么突破——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与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径;为什么目标——实现农民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裕。“马庄经验”所蕴含的党建引领力、创新驱动力、文化软实力和共富带动力,正是破解乡村发展难题的关键所在。深度提炼、积极推广此类扎根本土的乡村振兴实践经验,既能激活地方特色发展动能,也能为全国乡村振兴探索更多可复制、可借鉴的路径,助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加快实现。

(作者系徐州市社科联科研中心主任)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阅读付费版面提示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