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洁 刘礼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革命英烈地名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心保护好、充分发挥好、高效利用好革命英烈地名,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铭记、对先烈的诚挚告慰,更是使爱国主义教育具象化、让革命榜样形象鲜活起来、让红色基因有形化传承的关键举措。
英烈地名
赓续红色血脉的鲜明地标
英烈地名是精神标识与物质载体相统一的特殊红色文化形态。它既是承载先烈光辉形象、记录英勇事迹的具象化表达,也是供后人瞻仰缅怀、传承革命先烈遗志的空间依托,更是兼具贯穿历史、连接当下、引领未来属性的红色资源宝库。
淮海大地是一片浸染英雄鲜血、镌刻革命印记的红色热土。无数革命先烈在此浴血奋战,其光辉事迹与不朽精神已深深熔铸于众多地名之中,使之成为见证历史的红色丰碑。这些英烈地名不仅承载着鲜明的时空分布特征,更蕴含着深厚的精神底蕴。据初步统计,区域内10个核心城市以革命英烈命名的地名共有136处,涉及68位英烈个体,其中宿迁市57处、徐州市25处、连云港市21处、菏泽市11处、商丘市5处等,这些地名涵盖了行政单位(乡镇、村)、学校、公园、道路、堤坝、广场、故居等多种类型,共同构成了一张脉络清晰、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地理图谱。
英烈地名绝非简单的地理标签,每一个地名背后,都蕴藏着一段感人肺腑的英勇故事,承载着英烈们威武不屈的坚定信仰与崇高精神。从文化基因传承的角度审视,英烈地名如同刻录民族精神的红色载体,守护他们就是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从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思考,英烈地名是立体化的历史教科书,通过具象化的空间叙事,让爱国精神变得可触可感,在沉浸式体验中激发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就区域文化认同构建而言,这些地名如同文化基因链上的关键节点,既是区域内民众共同的精神符号,也是打破行政壁垒、促进文化交融的情感纽带。因此,保护和利用好革命英烈地名,是新时代区域红色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协同保护
守护红色根脉的紧迫使命
淮海地区的革命英烈地名,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是区域红色文化的重要标识。随着时代发展与区域变迁,这些英烈地名在传承中也面临一些现实问题:一方面,受自然岁月侵蚀,部分地名相关载体出现损耗;另一方面,区域内行政区划调整、城市化进程推进,对红色地名的物理空间与历史记忆传承产生影响,少数地名存在合并调整、名称变更等情况。部分保留下来的英烈地名,也因保护机制不够完善、资源投入相对不足,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如有的地名背后的英烈事迹与历史背景未被充分挖掘,部分群众对其内涵认知不深,红色教育功能未能充分发挥;还有少量地名相关设施,因管护资金、技术等原因,面临年久失修的问题。因此,系统保护革命英烈地名、充分激活其红色资源价值,已成为当前守护红色根脉、传承革命精神的紧迫任务。
制定区域协同保护法规。由区域4省10市联合成立立法工作小组,制定协同保护法规,明确界定革命英烈地名的历史价值、文化特征及保护等级,避免因标准差异导致保护碎片化。划定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建设控制地带,明确禁止性事项和行为(如随意更名、商业开发等),并制定修复与维护技术规范。建立跨省执法协作机制,对违反保护规定的行为实施联合处罚,并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
完善跨区联动保护网络。组建区域革命英烈地名保护联盟,由各市文旅、民政、自然资源等部门共同参与,统筹资源分配与项目审批。设立跨区域协调办公室,负责日常联络、信息共享与纠纷调解,推动保护规划、资金使用与技术应用的统一性。设立区域专项保护基金,鼓励企业、社会组织通过认养、捐赠等方式参与保护,对贡献突出者给予税收减免或荣誉表彰。
推动数字化保护与活化利用。建立区域数字化保护平台,利用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对革命英烈地名进行数字化存档,并通过VR/AR技术实现“云端展陈”。建立地名数据共享系统,整合10市革命英烈地名数据库,实现信息互通与动态更新,为学术研究、教育宣传提供数据支撑。
通过上述三个层面的协同举措,可有效推动革命英烈地名从“静态保存”转向“活态传承”,最终实现历史记忆保存、民族精神弘扬与区域文化认同的多重目标。完整保存并有效传承这一空间记忆,有助于引导后人在回望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坚定前行方向,使红色文化真正成为助推民族复兴的精神源泉。
作用发挥
激活红色地名的时代动能
革命英烈地名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意义、教育作用与文化价值,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为此,在加强保护革命英烈地名的同时,加强区域间合作与规划,充分发挥革命英烈地名的多维价值作用。
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淮海地区有着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无数英烈在此不懈奋斗,留下共同的革命遗迹,英烈地名有着区域性共同特点。如商丘市和连云港市都分别与宿迁市拥有彭雪枫烈士和汤曙红烈士命名的地名。因此,各市应相互协同、携手并进,依托革命英烈地名相关的纪念设施,精心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开发身边的思政课,讲述身边的革命故事。同时,通过举办主题活动,利用重要时间节点组织祭扫、演讲比赛等,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此外,创新运用AR技术还原战斗场景、采集口述史、开展主题研学等形式,让青少年群体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历史认知。
促进红色文化传播交流。充分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综合优势,讲述革命英烈地名背后的感人故事,传播红色文化。开发红色文化IP:结合地名故事创作动漫、短视频、互动游戏等,通过社交媒体扩大传播范围,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开展互动活动,让红色文化更加贴近青少年群体;利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开设专栏、制作专题节目,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此外,举办英烈地名研讨会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革命后代等共同参与,进一步扩大英烈地名文化影响力。
推动红色旅游蓬勃发展。通过建立跨城市红色地名保护联盟,整合革命英烈地名资源,开发区域红色文旅路线。结合当地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精心设计具有区域特色的红色旅游线路,开发独具魅力的红色旅游产品,打造“红色体验”沉浸式旅游。同时,开发富有区域特色的红色纪念品、主题餐饮住宿等,进一步提升旅游吸引力,让革命英烈地名红色资源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本文为第二届党校智库合作联盟课题“革命英烈地名协同保护与作用发挥研究”
(作者黄洁系徐州市委党校副教授,刘礼明<通讯作者>系江苏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