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2025年10月16日
语音
名人故事与民俗烟火交织的千年画卷

读懂徐州从户部山开始

本报记者 王思恒 周翔宇

青砖灰瓦叠着千年故事,飞檐斗拱藏着文化密码。坐落于彭城七里之上的户部山,如今更成了触摸徐州历史的鲜活窗口。

这里有楚霸王“秋风戏马”的豪情遗韵,有清代状元李蟠兴学助教的文脉传承,也有崔氏家族百年仕宦的兴衰印记;更有明清古院落里绽放的民俗光彩,非遗手作的针脚里藏着老徐州的温度,传统婚俗的场景中映着旧时光的热闹。

当名人遗迹的文韵与民俗烟火的鲜活相遇,户部山便成了一本可漫步、可触摸的“徐州历史书”。

名人遗迹载文韵

“一座户部山,半部徐州史”,俗语传扬间,户部山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漫步楚韵汉风的徐州,楚汉文化是绕不开的重要篇章,而这份文化记忆的鲜活注脚,就藏在户部山的戏马台之中。

楚霸王项羽以英勇善战闻名,他曾定都彭城,在南山(今户部山)之上构筑操练兵马的高台,给徐州留下了“秋风戏马”的名胜。

戏马台是游客到徐州必打卡的景点。“我特别着迷楚汉争霸的历史,尤其喜欢项羽,戏马台内的项羽雕像把他的英勇威风全刻画出来了。”山东游客郑章称赞道。

谈及徐州的历史,就不得不提那位科举史上的佼佼者——李蟠。作为徐州唯一的文状元,他的状元府邸坐落于户部山上,见证了彭城七里深厚的历史底蕴。李蟠考取状元后,为朝廷多有贡献;晚年返回徐州居住,始终关注家乡教育,曾与知州姜焯一起重修徐州文庙,创办了徐州义学(云龙书院的前身)。

这些义举,让徐州学风大为改观,也推动了当地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李蟠的状元府位于户部山南坡,院落坐北朝南,目前尚未对外开放,保护修缮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沿着石板路向山下走去,一座古朴的建筑群映入眼帘,这便是崔焘故居,也就是俗称的崔家大院。崔家在明清两朝人才辈出,先后出过两位翰林——明代的崔海和清代的崔焘。

崔焘的先祖崔海,是明嘉靖中期的翰林,官至直隶大城县知县。

崔焘则是清代道光年间的进士,咸丰四年(1854年)春,崔焘出任怀庆府知府,同年十月卒于任上,后追授安徽安庆知府。

如今,崔家大院已是户部山的知名景点。飞檐斗拱间藏着数百年家族兴衰的故事,一年四季都有游客慕名而来,在古宅深院中触摸徐州的历史肌理。

解锁徐州民俗密码

在名人文化之外,民俗文化也是户部山的一大亮点。走进徐州民俗博物馆,游客既能感受到明清大户人家的雍容气派,也能领略徐州多元的非遗文化。

据了解,徐州民俗博物馆由余家大院、翟家大院、郑家大院、刘家大院及权谨牌坊五个明清时期的古院落组成。馆内设有婚俗、民间艺术、戏台等展示区域,为游客搭建了深入了解徐州民俗文化的平台。

“举行婚礼是完成婚姻大事的重要程序,总要把它办的热闹红火……”

在余家大院内,记者见到了正为游客讲解的讲解员。随着他的叙述,院落内布置的传统婚礼场景,让游客仿佛置身于一场热闹的徐州古婚礼中,直观感受到徐州婚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了生动的婚俗展示,灶台、纺车等徐州地区的生活、生产用品,也勾起不少市民与游客的回忆。

“这些和我小时候在乡下姥姥家见的太像了!”市民李先生笑着回忆道,“现在生活好了,这些老物件成了回忆的‘钥匙’,一看到就想起小时候无忧无虑的时光,特别有感触。”

在翟家大院的非遗香包展厅内,各式各样的香包作品错落陈列,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香包手艺人王福荣正端坐于木桌前,指尖捏着彩线灵巧穿梭,不多时便在布片上勾勒出精巧轮廓。桌上整齐码放着剪好的布片,以及几只用不同针法完成的半成品香包,针脚细密如鳞,配色艳而不俗。

“这个小老虎香包真精致!虎眼绣得有神,摸着手感也厚实。”来自河南的游客张先生笑着说,“给家里孩子带一个,既能当装饰又能图个吉祥。”

漫步于户部山的古建筑之间,游客能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碰撞出的奇妙火花。

近年来,这里引入翰林书社、戏剧研学、艺术空间,推出书法、古琴等场景化体验,增设戏剧节、国际儿童书画展、音乐节等夜间文旅项目;同时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今年国庆假期,户部山南山雅集更是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打卡。

从戏马台项羽雕像的英气凛然,到状元府李蟠的教育遗风;从徐州民俗博物馆里鲜活的婚俗场景,到翟家大院里指尖翻飞的香包技艺……名人故事赋予了户部山深厚的历史底蕴,民俗风情则为其注入了鲜活的时代活力。二者相融共生,让户部山既有“半部徐州史”的厚重,又有“人间烟火气”的温暖。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阅读付费版面提示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