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伟
秋阳和煦,惠风轻拂,在这样一个惬意的季节里,乡村姐妹花踏入贾汪区江庄镇高村——挖红薯、摊红薯煎饼、品红薯零食……不仅收获了泥土间的快乐与舌尖上的甜蜜,更深刻感受到现代农业科技赋予传统作物的新生力量。乡村奇遇季第14期《“薯”于你的快乐》,将于今日在同名视频号、抖音、小红书平台同步上线,诚邀您共赴这场“薯”光之约!
走进位于江庄镇的徐薯薯业甘薯种植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垄接一垄的翠绿藤蔓在阳光下肆意舒展,织就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海洋。姐妹花拿起小铲,化身“田间寻宝人”:她们拨开茂密藤叶,沿着田垄探寻,找准位置后轻轻下铲。随着泥土被翻开,一个个圆润饱满、色泽红润还挂着土疙瘩的红薯“胖娃娃”便展露真容。不一会儿,竹筐里便堆满了形状各异的劳动果实。“你们今天挖的这几款是徐紫薯8号、烟薯25、济薯26……全是我们这里的‘明星’品种。”徐州徐薯薯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袁起介绍道,“尤其是烟薯25,甜度高、黄色的薯肉口感细腻,烤着吃流蜜,蒸着吃软糯,风味绝佳。”
带着新鲜挖采的“济薯26”,姐妹花来到村里的农家小院,向当地阿姨请教摊红薯煎饼的手艺。只见阿姨们先把红薯加工成半黏状态的面团,待锅炝子上的鏊子热了,将敦实的面团放到鏊子上,然后推着面团在鏊子上绕圈,逐渐填实中心位置。随着热汽升腾,一张边缘微焦、色泽金黄的红薯煎饼便完美成型。可这看似简单的操作,到了姐妹花手中却变得有些笨拙,面团在鏊子上像是被粘住一般,根本推不动。姐妹花忍不住自嘲:“看来我们还是更擅长‘吃’!”刚出锅的红薯煎饼散发着诱人的焦香与薯香,轻轻一咬,外皮酥脆,红薯的天然香甜在口中弥漫,质朴的美味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正当姐妹花忙着啃刚出锅的红薯时,却发现袁起手里拿着很多红薯叶。“你们以为红薯只有地下的块茎能吃吗?这红薯叶可是好东西!清炒、涮火锅都合适,口感清爽、营养丰富。”
“红薯的吃法还多着呢,跟我来!”随后,姐妹花跟着袁起走进徐薯薯业的产品展示区,仿佛踏入了一座红薯零食王国。姐妹花拿起一块色泽橙红透亮、质地饱满的地瓜干送入口中,软糯中带着嚼劲,薯香与甘甜在舌尖交织。“这是我们采用传统‘三蒸三晒’古法工艺制作的地瓜干。”袁起介绍道,“通过反复蒸制和自然晾晒,能最大程度锁住红薯的原香与营养。”展台上,还有酥脆薄香的红薯脆片、馅料绵密的红薯月饼、营养均衡的甘薯代餐粉、富含膳食纤维的甘薯茎叶青汁粉……“真是舌尖上的‘七十二变’啊!”姐妹花感叹道。一颗普通的红薯,在这里被赋予了千变万化的形态和滋味,科技与匠心让传统农产品焕发出时尚与现代的光彩。
据了解,徐薯薯业拥有3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专注种植彩色甘薯、彩色花生等特色作物。基地内,1008平方米的智能育苗温室采用天然无公害模式;30亩钢架防虫网室为种苗提供洁净生长环境;两座现代化冷库与一座专业甘薯储藏库,保障薯品新鲜度;完善的田间水利设施与配套农机,实现了高效种植。尤为亮眼的是其强大的研发能力:公司研发室与徐州农科院深度合作,成功培育出多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已斩获国家专利20余项,多项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从种植基地到加工车间、仓储物流,各个环节为当地乡亲提供了大量“家门口”的就业岗位,让村民们既能兼顾家庭,又能获得稳定收入。一颗源自泥土的平凡红薯,在科技赋能与产业融合的驱动下,正在贾汪这片热土上书写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铺就了一条充满希望的“薯”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