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亮
汴泗亭边,游客驻足观摩景石上镌刻的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镇河铁牛旁,孩子们好奇追问安置铁牛的缘由;问月坊前,游客们忙着寻找最佳角度拍照留念……10月1日上午10时,秋雨淅沥如丝。黄楼公园新落成的上盖广场上,彭城七里北端的核心节点——“黄楼胜迹”,正式开放。
“一定要把黄楼拍得尽量完整!”上盖广场上,李君站得笔直。作为建设团队的一员,他曾无数次在效果图上见过“黄楼胜迹”的模样,但在建成后,这是他第一次来。在国庆假期首日,他重返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希望能与“心中最美的黄楼”一同定格在镜头里。
为他拍照的是市住建局城建重点办主任、市园林建管中心副主任刘景元。李君的心情,刘景元最能理解:“工程建设期间,李君被确诊肺癌。手术后仅休息1个月,他不顾医生劝阻,毅然返回工地。这个工程,对他而言意义非凡。”
不远处,抗洪群雕展现着古人誓死守护家园、抵御洪水的决心;而李君的镜头背后,则是当代建设者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坚守与传承。
自项目启动以来,市住建局党委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将“黄楼胜迹”建设视为传承城市文脉、增进民生福祉的重点工程,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使命感,高标准、高质量地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在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市住建局重点办与各参建单位凝心聚力,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贯穿于规划设计、施工组织、质量管控的全过程,确保了这项备受瞩目的文化工程如期完美地呈现在市民面前。”市住建局重点办负责人表示。
一部“可触摸”的石头史书
“黄楼胜迹”的核心,在于让千年文脉在现代都市中“活”起来。项目团队以苏轼治水故事为魂,精心打造了“黄楼赋卷轴—抗洪雕塑群—黄楼—汴泗文化”的文脉轴线,让每一处景观都成为历史的“讲解员”。
“我们不仅要展示历史,更要让游客能够‘触摸’历史。”市住建局重点办负责人表示。
上盖广场入口的台阶设计,将“历史叙事”巧妙融入细节。台阶上嵌有八块刻字青石板,从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苏轼建造黄楼起,历经1988年徐州市政府于现址重建,直至2025年“黄楼胜迹”项目启动,清晰勾勒出黄楼近千年的变迁轨迹。
“这是一部‘可触摸’的石头史书。游客拾级而上,便能一步步了解黄楼的过去与现在。”市住建局重点办负责人指着石板文字说道,“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让文脉不再遥远,而是真正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汴泗亭旁的黄河故道,新修的木栈道亲水延伸。秋雨初霁,河面泛起粼粼波光,与亭外“汴泗交流郡城角,筑场十步平如削”的楹联相映成趣。
“这里曾是汴水与泗水交汇之地,也是徐州作为‘五省通衢’的重要见证。”该负责人介绍,“黄楼胜迹”北抵黄楼公园、东至解放路、南达夹河街、西临中山南路,占地12.13公顷。建设内容包括上盖通道、公园改造及黄楼展陈三部分,核心目标是“重塑古城墙与黄楼景观、激活千年治水记忆、构建友好城市客厅”,通过修复遗迹、重构空间、植入智慧服务,打造兼具文化厚度与时代活力的城市空间。
一座“有温度”的
城市客厅
“黄楼胜迹”的建成,不仅让千年文脉重焕生机,也为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项目秉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从空间拓展、功能完善、环境提升等多方面入手,打造了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客厅。
公园面积从原来的7200平方米扩展至12000平方米,新增绿化1529平方米。施工中,项目团队最大限度保护了原有植被——黄楼东侧的白蜡、西侧的三角枫、元宝枫等乔木依然苍翠。周边增植了造型黑松、石榴等树种,并搭配二月兰、绣球等花境植物,形成“四季有景、四季有花”的景观效果。
“变化太大了!”家住黄河景园的孙大爷几乎每天都来黄楼附近散步。“黄楼胜迹”开放后,他第一时间前来游览,“以前黄楼公园就一小块地方,转个圈就没了。现在完全不同了。路宽了、树多了、景色更美了。”
交通便利是市民感受最深的变化之一。项目新建了地下通道,实现人车分流——游客可通过上盖广场直接进入公园,无需再横穿繁忙的黄河南路。同时,新增的39个机动车位和90个非机动车位,有效缓解了周边商圈的停车压力。
未来,“黄楼胜迹”在满足市民健身、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还可承办各类大型活动。其盖下空间可结合景区定位拓展文旅功能,联动周边商业,形成“以园兴城”的文旅产业链。
市住建局重点办负责人表示,改造提升后的黄楼公园作为彭城七里北端重要节点,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千年文脉深度植入。“一步一景、一景一史”的叙事空间得到充分展现,人气逐步聚集,商业生态圈正在形成,对周边商户的引流作用日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