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正喜
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是经济大省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作为江苏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独立板块,徐州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9月29日上午,江苏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主题新闻发布会,徐州市作为主体发布单位之一,亮出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重大战略的答卷——
通过以“协同并进”打造区域重要极点,以“枢纽链接”打造战略融合结点,以“引领带动”打造全省强劲支点,在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战略中持续走在前列,徐州正从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转型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引领者。
抢抓重大机遇
从“边缘”到“前沿”
徐州是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独立板块,同时也是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中心城市,肩负着“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强劲支点、拓展江苏发展纵深”的重大任务,承担着“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引领带动能力”的光荣使命。
作为江苏省唯一跻身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城市,徐州还肩负着以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
曾经的徐州,面临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共性难题。如今的徐州,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实现了从“边缘地带”到“前沿阵地”的蜕变。2025年3月,国家发改委把“推动苏皖鲁豫、陕晋豫等交界区域合作发展”列入2025年《计划报告》。这一战略定位的提升,为徐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24年12月,中央区域办专门出台了《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这既是对徐州牵头探索跨行政区合作路径的充分肯定,更饱含了对区域十市深层次、高水平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深切厚望。
协同并进
构建省际交界地区发展新范式
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徐州展现了“头马”的担当。紧扣“协同”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通过牵头与省际交界地区9个兄弟城市建立跨行政区合作机制,构建起了产业协作圈、物流通勤圈、生活服务圈、绿色发展圈“四个圈层”。
区域协同发展,需要制度保障。自2018年以来,区域十市相继召开了六届协同发展座谈会,签署合作协议18项,在产业、交通、民生、生态等领域扎实开展52个合作事项。这种从最初的人员互访,到全方位的对接合作,标志着协同发展全面驶入“快车道”。
在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方面,健全跨区域污染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实体化运作区域大气污染防控领导小组,加强骆马湖、微山湖、大运河、故黄河等跨界水体共保联治,推动资源型城市连片地区协同转型。
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方面,组建31个医疗专科联盟、10个跨区域职教集团,加快900余项高频事项“跨省通办”,推动交通、文旅等实现“同城待遇”,探索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厚植共同富裕的幸福底色。
在产业协作方面,徐州牵头成立了工程机械、新医药、现代物流等区域产业联盟,组建了首期规模20亿元的区域产业投资基金。这些举措有效促进了区域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人才链的融合。
更令人欣喜的是,徐州先后建成宿州—徐州和淮北—徐州等省际毗邻地区产业合作园区。这种跨行政区的产业合作模式,为破解省际交界地区协同发展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枢纽链接
打造区域供应链组织中心
徐州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也是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处于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交汇地带,在促进区域重大战略联动融合、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徐州以打造战略融合结点为目标,放大“枢纽链接”优势,向南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向北积极呼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向西与霍尔果斯等口岸强化互联互通,向东与连云港共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推进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这种全方位的开放姿态,使徐州能够承接南北集聚高端要素,链接东西服务双向开放。
在具体措施上,徐州扎实推进“连徐淮”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和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十四五”以来,徐州累计开行中欧班列近2000列,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徐州在对外开放中的活跃度。
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徐州研究优化区域路网布局,积极推动台睢、徐蚌、枣菏等11条跨省高速建设,扎实推进“连徐淮”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和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畅通双向开放大通道。
枢纽经济的效应不仅体现在物流上,更体现在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的集聚上。近年来,36家央企在徐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合作项目79个、总投资超1500亿元;先后与北京、上海40余家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设立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51个。这些成果彰显了徐州作为战略节点的吸引力。
强实力提能级
更好发挥中心城市引领带动作用
徐州深刻认识到,中心城市是其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最大潜力。因此,徐州聚力打造“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区域经济中心、科创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双向开放高地),着力提升枢纽势能、消费潜能、产业动能、承载功能“四个能级”。
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徐州科创圈建设深入推进,淮海国际陆港、博览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等重大功能平台的建成运营,高端工程机械创新中心、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等“科创共同体”的加速建设,持续赋能区域发展。
在功能提升方面,徐州有序推进五大类90项城建重点工程,加快实施德基广场、金鹰新世界、质子重离子中心、金融集聚区二期等功能性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显著提升徐州的综合承载能力。
在产业创新方面,徐州深化“343”创新产业集群发展行动计划,集群规模达到7800亿元,跃居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1位。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徐州对科技创新的持续投入。
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徐州的辐射带动作用已经显现。为持续增强品质消费引领力,加快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徐州多措并举提升“淮海新消费”活动热力值和“彭城七里”品牌影响力,力促中心商圈外来消费、外地居民来徐购房占比稳定在30%左右。
未来几年,是徐州发展的关键期。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作为多个战略交汇的节点城市,徐州将在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立足新起点,徐州将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挑大梁,为江苏“勇挑大梁”贡献更多徐州力量,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书写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区域协同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