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2025年09月14日
语音

由“外”向“内”

——看徐州这样实现城市内涵式发展

本报记者 马思为

编者按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何为城市内涵式发展?“人民城市”的新定位释放出哪些信号?即日起,本报推出《三个维度读懂内涵式城市发展》系列报道,深入解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走进一个个鲜活的城市现场,记录徐州如何锚定新坐标,告别“摊大饼”,深耕“精工细作”,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内涵式发展新路。

今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将“内涵式发展”确立为城市工作的主线,明确提出“五个转变”“五个更加注重”,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指明了方向。

当城市发展的逻辑从“摊大饼”式的外延扩张,转向“精雕细琢”的内涵提升,如何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对于徐州来说,这既是发展之问,也是必破之题。

提升城市能级

激活内涵式发展创新引擎

在城市发展新阶段,城市更新早已跳出“大拆大建”的传统框架,转而以“缺什么补什么”为核心原则,聚焦城市功能的精准修复与深度完善。

当城市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空间改造,如何实现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关键跃升?

徐州给出的答案是:将更新区域主动融入创新业态,不仅完成从物理空间改造到经济动能转换的内涵式蜕变,更成功为城市内涵式发展注入核心动能。

让旧空间承载起新产业。在徐州泉山区柳新镇东城村,一片闲置十余年的废旧厂房,经过短短四个月针对性改造,摇身变为现代化小微企业产业园;

让闲置设施与民生需求精准对接。贾汪区江庄镇大路村盘活昔日废弃的污水处理厂,建起“家门口就业基地”,带动周边村民就业;

让公共空间在跨界融合中焕发新价值。今年九月初,徐州公交集团与九识智能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盘活现有资源,将遍布全市的多家公交场站变身为城市智慧物流枢纽……

这种“资源盘活+就业增收”的模式,将城市发展红利真正下沉到基层,实现经济价值与民生价值的双向统一。

如果说产业升级与资源盘活是城市发展的“硬支撑”,那么文化赋能则是城市发展的“软内核”。当古老街区遇上当代生活,如何平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让历史与现代和谐共生?

徐州给出的解法是:统筹规划空间布局与业态分布,促进文化、旅游与商业深度融合。

去年,我市首个以商业、文旅为背景的城市综合体——云东文化街区开街,搭建起市民与游客“品徐州历史、探文化印迹”的公共空间;位于徐州核心地段“彭城广场商圈”的文庙·东方街区,则通过场景重构、业态创新,让厚重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触达大众,同时也激活了徐州商业的新活力……

从废旧厂房的“空间蝶变”,到公交场站的“功能升级”,再到历史建筑的“文化活化”,徐州的城市更新实践,不仅提升了城市能级,更激活了内涵式发展的“创新”引擎。

改善人居环境

构建内涵式发展宜居家园

“城”为人而建,“市”因人而兴。一座城市的温度,从不只藏在鳞次栉比的高楼与车水马龙的街道中,更沉淀在民生保障的每一个细节里;而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也正源于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满足。

老旧小区作为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却因设施老化、功能缺失,逐渐成为市民生活的“痛点”。如何让居民眼中的“老破小”变身“幸福里”?一场关乎城市灵魂与民生温度的“双向奔赴”,正在徐州的街巷间悄然上演。

加装电梯、增加停车位、增设养老托育设施……徐州用实际行动兑现民生承诺,将抽象的“宜居”概念,转化为居民可感可知的日常生活体验。2024年,全市实施城中村改造375万平方米,完成59个老旧小区改造,新建改造供热管网40公里。

城市的宜居性,不仅体现在居住环境的改善,更在于公共服务的“精准度”与“覆盖面”。如何在细微之处雕琢民生之美,让城市更有温度、更具质感?

社区食堂的“一餐热饭”,让独居老人不再为做饭发愁;新建、改扩建学校不断“上新”,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质量教育;乡村道路愈加平坦,打通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

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到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从住有所居、行有所畅,到环境有改善、文体服务有保障——今年排定的12类36项民生实事项目,让民生温度浸润生活的每个角落。

宜居的城市,除了“方便”,还应该有“美好”。是推窗可见的绿色,是出门可漫步的公园,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惬意。基于此,徐州将宜居、美丽、文明的愿景具象化,致力于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一个个“口袋公园”如珍珠般散落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其中,和平桥口袋公园凭借对场地的巧妙利用、对市民需求的精准对接,成功入选江苏省“乐享园林”活力空间建设典型案例,成为徐州生态建设的“亮眼名片”。此外,徐州还不断推动开放共享城市绿地扩容,截至今年4月,三批累计开放66处绿地,让市民近距离触摸自然、享受绿意。

从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到公共服务“精准补短板”,从医疗资源“升级强保障”到绿色空间“遍地添生机”,这一系列举措,既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构建起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宜居”家园。

优化空间效能

赋能内涵式发展品质提升

城市内涵式发展,绝非简单的推倒重来,而是关乎城市肌理延续、民生福祉提升与文化传承赓续的系统性工程。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涵盖两汉文化、彭祖文化等特色文化,坐拥户部山等历史文化街区、汉楚王墓群等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徐州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是徐州城市独特性的体现,更是推动文旅商融合、提升城市品质的关键元素。

为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徐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于2025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确立“科学规划、保护优先、分类管理、合理利用、共保共享”的基本原则,从制度层面为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保驾护航,让城市在快速发展中始终能留住“乡愁”。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从重塑物理空间到挖掘人文价值,从提升居住品质到守护历史文脉,徐州城市发展正逐步升华为一场深刻的空间再生产社会实践。

聚焦“云龙山水”自然禀赋与“苏轼文化”人文内核,首部大型湖岛实景演出《彭城风华》,通过多种前沿技术与艺术呈现方式创新应用,让原本停留在书本铅字里的历史记忆,转化为可沉浸式体验的时空剧场。

徐州博物馆创新性构建“建筑三维模型+全景三维导览+精品三维体验”的数字展陈模式,打造在线文物虚拟展示系统,让文物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

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崔家大院修缮完工、和平路隧道上的云龙山广场开通……这些举措,不仅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机衔接与“活态传承”,更让整座城市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焕发全新活力。

在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中,徐州始终秉持“活化利用”理念,对历史建筑开展文化创意、文化研究等活动,让古老建筑与现代业态碰撞出奇妙火花。

当文化真正融入生活,其带来的精神力量便会悄然生长。

如今,越来越多的徐州人,在漫步历史街区时触摸城市记忆,在历史源流中守望文化乡愁,在时代气韵里坚定文化自信……

而这份源自文化的自信,正成为徐州人共建美好家园的精神动力。

未来,这座承载着两汉文明的古城,必将继续以“绣花”般的精细与执着,在守护历史肌理的同时,深耕城市发展的每一个细节,真正绘就出一幅兼具历史厚度、时代精度与民生温度的城市内涵式发展新图景。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阅读付费版面提示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