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2025年09月12日
语音

打开乡村闲置资产的无限想象

石文

乡村里的闲置厂房、废弃校舍,能拓展出怎样的新价值?徐州的实践提供了有益探索。在铜山区四堡社区,一度沉寂的车间重新运转,面临传承困境的传统米线制作技艺得以延续,如今已成为年产值超千万元的“共富车间”;在泉山区金山社区,几处闲置房屋被改造为“金山甄选数字社区服务中心”,平价蔬果、家政服务、免费义诊等服务受到居民欢迎。这些以往利用率不高的资产,正通过一系列转变,展现出乡村资源潜藏的多重价值。

放眼广袤乡野,这样的“沉睡”资产并非个例。如何唤醒它们,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道必答题。

唤醒闲置资产,重在因地制宜,找准特色经营的突破口。不同乡村的资源禀赋、群众需求存在差异,盘活路径自然不能“一刀切”。立足本土资源、发挥比较优势,才能让闲置资产真正成为社区“造血”的活水源泉,避免“千村一面”的同质化困局。

成功“唤醒”的背后,离不开创新运营机制和多方协同发力。一方面要敢于突破租地收钱的旧模式,转向运营增值、服务增效的新路径;另一方面要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居民参与的多元协作网络。通过成立运营实体、引入专业力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使闲置资产转化为人气汇聚、就业增加、服务优化的社区发展引擎。此外,还要善于运用数字化手段,线上线下同步推进,拓展服务半径和市场空间。

闲置资产的盘活不仅体现了经济价值,更承载着深厚的民生与人文内涵。从四堡社区保留传统米线制作技艺,到金山社区强化邻里互助服务功能,这些实践重新建立起人与土地、传统与现代的情感联结,让乡村振兴既有发展热度,又有民生温度。对文化价值的深入挖掘,往往能形成独特品牌优势,为闲置资产盘活提供有力支撑。

闲置资产是沉寂的宝藏,其价值唯有在激活与利用中才能充分彰显。以特色产业为支点、以机制创新为杠杆、以民生改善为落点,完全可以将“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要素,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阅读付费版面提示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