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2025年09月12日
语音
从青春到白头,张世芳的55载村医路——

一句 “留村行医”,守护乡亲一辈子

本报记者 胡明慧

在铜山区马坡镇王堂村,有一位名叫张世芳的退休村医。自19岁作出人生关键选择后,她以55年的坚守,将“村里太缺医生了,我要留在村里为乡亲们服务”这句朴实承诺,化作日复一日的行动,用医术与温情,成为乡亲们心中最可靠的“健康守门人”。

毅然留村

选择一辈子守护村民健康

1970年,初中学历的张世芳迎来人生重要岔路口。彼时,她既被双楼大队(今马坡镇双楼自然村)选中,成为村卫生室备选村医,又收到马坡人民公社卫生院的邀请——去化验科工作,每月能拿23元工资,还能拥有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舒适办公环境。而村医岗位只有微薄的工分报酬,日常工作更需风里来雨里去,奔波在各村各庄。

面对“稳定舒适”与“艰苦奉献”的鲜明对比,19岁的张世芳没有犹豫太久。“公社卫生院不缺我这样的人,但村里太缺医生了。”她坚定地对大队书记说出这句话,也为自己的人生定下方向:放弃公社卫生院的“铁饭碗”,留在村里守护乡亲们的健康。这一选,便是一辈子。从此,张世芳的人生轨迹与村民的健康紧紧相连,那句承诺,成了她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坚守。

不畏艰苦

践行仁心仁术的医德操守

为更好服务村民,上岗前,张世芳先到卫校接受了两年培训。作为班里唯一的女学生,她的努力有目共睹,考试成绩更是远近闻名,大家都知道学校里有这么一位拼命的姑娘。可真正回到双楼大队行医后,张世芳才发现,卫校的两年时光竟算得上“轻松”。

当时双楼大队有130多户村民,村落面积大、住户分布散,她和同事每天的首要任务,就是背着沉甸甸的药包走村串户,开展“巡回医疗”——挨家挨户为老人量血压、给孩子做检查、给患病村民送药。白天奔波不停,夜晚也难得安稳。村民们只要身体不舒服,无论多晚都会上门求助,张世芳家的门板上,渐渐被敲出了大大小小的坑。没有手电筒、没有路灯,摸黑走十几里地去村民家看诊是常事。有一次,一位70多岁的老人高烧不退,张世芳担心老人出意外,在老人床边守了整整一夜,直到天亮看到老人体温下降,她才松了口气,背起药包又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三间瓦房、一位同事,张世芳在这样的条件下一干就是42年。身边的同事换了一茬又一茬,不少人被调去镇里卫生院,有了更好的发展,但张世芳始终不为所动。她从不叫苦,也不抱怨,因为在她心里,自己的命运早已和乡亲们连在了一起。2010年,到了法定退休年龄的她,因村民们“离不开她”的强烈请求,又接受返聘,继续留在村卫生室工作了两年。

义务问诊

用点滴关爱温暖四邻人心

2012年,张世芳本想享受退休生活,好好歇一歇,却发现乡亲们依然习惯找她看病。“一辈子都牵挂着大家的健康,哪能说放下就放下。”看着村民们信任的眼神,张世芳心软了。渐渐地,她的家变成了村民们的“免费诊所”——她特意置办了听诊器、血压仪,专门用来给大家做基础检查。

这一坚持,又是13年。家里的门常常被敲响:有的村民来测血压,有的咨询用药方法,还有的只是“头疼脑热,想听听她的建议”。无论问题多琐碎,张世芳都耐心解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化解村民们的无助与焦虑。

“这么多年,世芳就像俺家里人,大家都信她,有什么不舒服、用药上有不懂的,第一时间就想先找她问问。”73岁的李桂英说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而张世芳总是笑呵呵地回应:“当年我没去公社医院,就是想给乡亲们看病的。虽然退休了,但承诺不变,只要大家有需要,我就会一直看下去。”

从村卫生室到自家小屋,张世芳用55年的时光,诠释了“医者仁心”。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无数个平凡的日夜,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让“承诺”二字,在岁月里愈发厚重、温暖。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阅读付费版面提示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