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2025年09月12日
语音

聚人才 促振兴 强治理

——丰县绘就宜居宜业农村新篇章

本报记者 李晓航 马永康

“搬了新村,日子越过越舒心!”丰县师寨镇魏堂村的张大爷坐在老年食堂里,捧着热乎的饭菜笑得开怀。如今的魏堂村新型社区干净整洁;休闲广场上常有村民跳舞健身;新村部里,社保办理、证明开具一站式搞定;图书角、按摩椅一应俱全,成了村民的“暖心之家”。

乡村蝶变,党建引领是关键。“李书记来了之后就到村子里仔细走了一遍,结合村部资源建设智能化大棚、将闲置的村小学重新建设对外承租。”郭集村党支部书记高成坤对于驻村第一书记李秋成的到来深有感触。

如今,全县104名驻村第一书记扎根一线,领办民生实事100余件;100余名“村集体经济专干”带头创业,1000余名村级后备人才通过实训成长,“党员技术攻坚队”更是精准助力企业提质增效,筑牢乡村发展的人才基石。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师寨镇通过“村集体+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发展阳光玫瑰、羊肚菌等特色种植,带动群众增收的同时,为附近村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伴随着小韩村羊肚菌“棚下经济”、贾庄村350亩设施农业基地等项目落地生根,与粮食烘干中心、集储设施串联成链,现代农业发展动能十足。

“不愁卖,在种植前就已经和收购商谈好了,算是订单式种植。”在师寨镇的70亩白术种植基地内,种植户表示这种订单式种植模式,不仅解决了销售难题,还让种植户吃上了“定心丸”,大家干劲更足了。

2024年,师寨镇成功创建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镇,作为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镇的魏堂村更是丰县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生动缩影。该镇以党建为“红色主线”,依托县委抓基层党建书记项目“1+4”工作机制助推经济薄弱村提升行动,推动资源向基层倾斜,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构建“党建引领、多元增收、齐抓共治”的发展新格局。

放眼望去,一幅宜居宜业的乡村新画卷正在丰县大地徐徐展开。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阅读付费版面提示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