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2025年08月31日
语音

用镜头守护城市记忆

在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总有一些专家、学者和热爱民俗文化的网友,以脚步丈量历史,用热忱探秘名城古建的前世今生。63岁的谌鸿全就是这样的一位徐州古建“铁粉”。他行走于徐州的大街小巷,用手机拍摄视频记录城市的精彩画面,精心编辑后,再通过新媒体等网络平台分享发布,用短视频为徐州的历史文化注入鲜活生命力。

退休后爱上拍摄短视频

谌鸿全网名“权哥影像”。他2022 年刚退休时,曾一度陷入“失重”。习惯了忙碌的他,面对骤然空闲的日子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生活失去了重心。直到一次漫步云龙公园,他看见一位退休老大姐举着手机,对着湖水倒映的电视塔反复调整角度,那个专注的身影突然点醒了他:“与其在无所事事中消磨时光,不如用镜头把身边的美好一一记录下来。”

可从零开始的学习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最初面对运镜技巧时手足无措,对着剪辑软件时笨拙生疏,好几次因为不得要领想过放弃,但想起那份“记录美好”的初心,他还是咬着牙坚持下来。近一年时间里,他把业余时间全投入到手机摄影中,从研究构图比例到练习平稳运镜,从摸索剪辑逻辑到打磨画面细节,镜头成了他形影不离的“伙伴”。如今,他不仅能娴熟驾驭各类拍摄题材,还被摄影圈朋友打趣称作“手机摄影第一牛人”。

谌鸿全与徐州古建的不解之缘,开始于2023年5月18日。那天他在拍摄“徐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彭城百忍堂专委会”揭牌仪式时,偶遇徐州市民俗学会副会长张文一。张文一提起,附近有一栋闲置楼房曾是原市梆子剧团旧址,虽已人去楼空,却藏着不少值得留存的历史印记,建议他去记录一番。

揭牌仪式一结束,谌鸿全便立刻赶往老楼。镜头里,斑驳的墙体、沉寂的门窗都透着岁月的故事,他将这些画面精心剪辑后发布到平台上,没想到很快引发各界热烈反响,评论区满是认可与感慨。这份共鸣让他心里突然萌生一个念头:不如系统地拍摄徐州的老建筑,让更多人看见这些藏在城市角落的记忆。当他把想法告诉张文一,两人当即一拍即合,“探秘徐州古建”系列视频就此诞生。

作品收获百万播放量

拍摄过程中,许多人和事都让谌鸿全格外动容。6月29 日去茅村镇梁山村拍刘家大院时,天突然下起大雨,大院后人刘老先生却丝毫没有犹豫,冒着雨站在残垣断壁间,细细讲述大院的前世今生——家族的兴衰、院落的变迁,每一个细节都饱含深情。雨水顺着老人的面颊流淌,那些带着温度的话语,让谌鸿全忽然读懂了古建保护的真正意义:“我们守护的不只是砖石木瓦,更是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鲜活的记忆与情怀。”

8月17日拍摄“倒马井”时,为了挖掘古井背后的市井故事,谌鸿全前后找了五六位住在附近的老居民,可大家要么对着镜头紧张得说不出话,要么怕说不好让人笑话而摆手后退。最后,他耐着性子从拉家常开始,一点点缓解老人们的紧张,花了大半天时间才引导他们打开话匣子,那些藏在记忆里的井台故事,也成了视频中最打动人心的片段。

为了让每一个视频都更有分量,每次拍摄前谌鸿全都会花大量时间做足功课:查资料、打腹稿,琢磨从哪个角度切入才能把故事说透;到了拍摄现场,还会特意避开常规视角,要么底视角仰摄,要么举高手机俯拍,甚至贴着拍摄物拍摄,就是想通过这些“非常人视角”,让熟悉的古建在镜头里焕发出不一样的震撼力。

但“探秘徐州古建”的过程,远没有镜头里呈现的那般从容,画面背后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艰辛。为了捕捉古建最鲜活的细节,谌鸿全常常全神贯注盯着取景框调整运镜——有时退着步找角度,却没留意脚下碎石猛地摔倒;有时贴着墙角拍特写,抬头时额头结结实实地撞在砖墙上;还有几次因为专注调整参数,手机没拿稳直接摔在地上,屏幕磕出了裂痕。

比起拍摄前的准备和拍摄时的突发状况,后期制作更像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文案要反复打磨,既要讲清古建的历史脉络,又要写出人文温度;剪辑时得一帧一帧调整节奏,哪怕差一秒衔接不顺畅,都要推翻重来;选音乐更是费神,既要贴合画面氛围,又要勾起观众共鸣。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他常常对着手机屏幕熬到深夜,揉着发酸的眼睛仍在琢磨细节,那种绞尽脑汁的疲惫,只有亲历者方能体会。

据介绍,探秘徐州古建系列已经组织了6次活动,4次集体拍摄了41处徐州古建,已经编辑发布26集。谌鸿全的作品不仅4 次登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26 次获省市平台推荐,更在视频号、抖音等平台收获百万播放量,他成为了网友口中“能让古建说话的徐州活地图”。

把徐州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即便如此,谌鸿全仍不满足于表面记录。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地下埋着千年文明,地上留着历史印记,这份厚重的文化底蕴总让他想多做些什么。除了继续用镜头探秘“徐州古建”,他还计划和徐州两汉文化研究会携手,打造百集“徐州两汉秘史”系列短视频。

比起记录看得见的古建,“两汉秘史”更想挖掘那些藏在史书中、融在遗迹里的故事——或许是一件汉俑背后的工匠巧思,或许是一段汉代街巷的生活图景,又或许是文献里寥寥数笔却值得细说的历史细节。

面对“如何平衡记录历史与吸引流量”的疑问,谌鸿全有着自己的坚持:“流量是手段,不是目的。我始终守着‘三不原则’——不博眼球、不蹭热点、不扭曲史实。”之前拍摄户部山古民居时,曾有网红提出 “穿汉服跳热舞增加热度”的建议,他果断拒绝,转而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柳琴戏,没想到视频播放量反而更高,“观众要的是真实的文化温度,不是刻意的噱头”。

如今,他又在筹备“彭城百井”专题,“徐州地下埋着上千口古井,每口井都有自己的故事。比如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那口汉代水井,我打算用水下摄影技术呈现它的‘前世今生’,让观众能真切感受2000年前的市井生活。”

在这个短视频盛行的时代,谌鸿全用一部手机、一份热忱,让黄楼的飞檐斗拱、文庙的红墙黛瓦、倒马井的市井烟火,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他说:“我只是个普通的记录者,想做的不过是把徐州的历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这位年过花甲的“追光者”,正以最质朴的行动,让彭城的千年文脉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也让更多人看见:文化传承从不是少数人的专利,每个心怀热爱的普通人,都能成为历史的守护者与讲述者。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阅读付费版面提示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