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2025年08月31日
语音

三十年坚守仁心淬针尖

“大家注意,今天我们要重点学习的是最新的神经康复技术,这对我们提升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至关重要。”8月25日早上8点30分,贾汪区人民医院康复科主任刘同正带领科室全体人员,利用晨会时间,深入学习康复医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疗法。

这是刘同正每日工作的一个普通场景。“我们不仅要紧跟医学前沿,还要将这些新知识、新技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真正为患者带来福音。”刘同正说,“没有什么比患者的健康更重要,没有什么比患者的口碑更珍贵。”从医三十年,他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把爱心、贴心、细心献给了每一位患者,让一个个患者摆脱了病痛的折磨,以微笑迎接美好的新生活。

1996年夏,刘同正从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踏入中医康复的领域。他深谙“非精不能明其理”,在省中医院进修时如饥似渴,把名师经验、同行心得一一吸纳,并将所学化为临床“利器”。

一位辗转多家医院、被断言“必须手术”的腰椎滑脱患者,经他精研细调,竟在不动刀的情况下奇迹般挺直了腰板。

患者眼中难以置信的惊喜,成为刘同正诊室里最寻常的风景。随着口碑如风四散,许多遭受腰椎滑脱、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困扰,被多家医院告知只能手术治疗的患者,经他精心治疗后,都在“不动刀子”的情况下得以康复,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任和赞誉。

在担任医院康复科主任后,刘同正的视野更广阔了。每日晨光初透,科室晨会早已开始,他带领团队学习前沿技术。成人康复与儿童肢体康复两大业务板块在他手中科学细分,进一步增强了科室医疗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康复科“火”了起来,成为贾汪区人民医院的“热门科室”。

“刘主任人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许多患者在谈到刘同正时,言语里满是感激和赞扬。

这“人好”,源于刘同正在医院康复科诊室里雷打不动的“有求必应”。由于平时求治患者较多,有时到了下班时间,诊室门口仍坐着等待的患者。看到患者们热切的眼神和满脸的愁容,刘同正把“家事”“亲朋间的事”完全抛到脑后,“坐住了”继续接诊、治疗。

三十年来,加班加点对刘同正来说早已成了“寻常事”。妻子总说他是“家里的稀客”。父母生病时,他在诊室给患者扎针;孩子要开家长会,他在病房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有时也会急躁。”刘同正坦言,“但再急躁,也不能给患者脸色看。”三十年如一日,面对患者,刘同正总把笑意挂在脸上,倾听、解答,不厌其烦。那份沉静的力量,悄然消解着患者的恐惧与痛楚。“能让患者康复,再苦再累也值。”刘同正说。

更难得的是,刘同正还设身处地为患者精打细算。每一次开方、每一次检查,他心中都有一杆秤——如何让患者以最小的负担换取最踏实的疗效。这份始终如一的体贴,让三十年诊疗“零纠纷”成为可能,也让众多的痊愈患者自发成为他的“活名片”。

2011年,作为中国第十期援助马耳他医疗队的医生,刘同正挥别白发双亲、妻子和年幼的孩子,远赴马耳他,开始了为期两年多的援外医疗生活。在马耳他,一位饱受偏头痛折磨的当地患者,经他十次妙手施针,纠缠多年的顽疾竟销声匿迹;一位25岁腰椎间盘突出、恐惧手术的年轻人,在他手下重获行动自由,得以重返岗位……不仅马耳他人,许多欧洲国家的患者也慕名前来地中海地区中医中心就诊。

地中海地区中医中心还成为了一些欧洲国家中医学校的实习基地,其间,第十期医疗队培训带教了40多个实习生,而刘同正一人就带教了20多个。同时他们还在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开展自我穴位保健按摩讲座,受到听众的好评。

三十载光阴,在针起针落间悄然流转。诊室里,刘同正的身影依旧忙碌如初,那根磨得发亮的银针,始终朝着一个方向:以精诚之技守护生命微光,以大爱无疆照亮从医之路。未来征途漫漫,“继续干!”刘同正坚定地说,针尖所指,便是人间值得。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阅读付费版面提示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