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2025年08月31日
语音

柳召各的鹦鹉“啄”开乡村致富门

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能人”返乡创业,在希望的田野播种理想,邳州市官湖镇柳堰村的退伍军人柳召各便是其中的一位。

2003年,柳召各从部队退伍后回到家乡,先后担任村主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创办了鹦鹉养殖场,专注鹦鹉饲养与繁育,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之路。

8月27日,记者走进柳堰村的鹦鹉养殖场,宛如步入了鸟语花香的“生态公寓”。在恒温恒湿的鸟舍中,一对对鹦鹉享受着定制“营养餐”和专业的“产后护理”,村民们笑言“鹦鹉过得比人还精致”。

在养殖场的繁育室里,柳召各正细心地喂食雏鸟:“这种致富鸟是‘金太阳’,从产蛋到出壳只要18天至21天,每天要喂4次奶,还要恒温恒湿,羽毛才能长得鲜艳。”说起鹦鹉,他如数家珍,俨然一位“鸟专家。”

这里的雏鸟从新生到三月龄不等,日常的喂奶、补水、补粮等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与细心,柳召各每天都要紧盯生长环境,确保它们健康长大。

柳召各说话不紧不慢,动作细致温柔,尤其是对待那些羽毛未丰的雏鸟时,眼神里满是专注与呵护。谁能想到,这位谈起鹦鹉品种、喂养技巧、防疫措施头头是道的“鸟专家”,还是一名退伍不褪色的老兵呢?

2024年初,柳召各看准宠物鹦鹉市场的广阔前景,毅然投身鹦鹉养殖业。他认真钻研繁育技术,成功向省林业部门申领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人工繁育许可证,并与河南虞城鹦鹉养殖场签订引种协议。

柳召各介绍说,邳州周边尚无中大型鹦鹉养殖业,他的养殖场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养殖场的鹦鹉品种丰富、特色鲜明,收益稳定增长。

“虎皮鹦鹉一年可出4茬,每茬约8000只,扣除粮食、药品和人工等成本,年创收可达20多万元。”柳召各信心满满。

市场反响良好,柳召各计划今年继续扩大规模。目前二期鸟舍已建成,不少村民前来参观,听说柳召各为村民提供种鸟扩展养殖,许多人都跃跃欲试。

“现在开始养雏鸟,4个月后就能配对繁育,次月就能上市销售。”邻村养殖户李军高兴地说。

目前,柳堰村及周边已有几十户村民加入虎皮鹦鹉养殖行列,这一特色产业正不断发展壮大。

为了扩大销售渠道和养殖场的知名度,柳召各闲暇时还会拍摄鹦鹉趣味视频与照片,发布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吸引不少鹦鹉爱好者关注。明年,他打算继续引进特色品种,深入学习繁育与防疫知识,拓展鸟粮销售,真正将“小鹦鹉”做成“大产业”。

如今,柳堰村鹦鹉幼鸟产量稳定,不仅畅销全国宠物市场,更成为当地一张闪亮的产业名片。同时,柳堰村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从传统养殖转型为特色养殖,实现集体和村民双增收,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记者手记

鹦鹉啼鸣处,振兴正当时

柳堰村的鹦鹉养殖场,仿佛一个微型“鸟类王国”,而这个王国的缔造者,是一位退伍不褪色、返乡再创业的“能人”——柳召各。

柳召各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从零开始学习养殖技术、申请繁育许可证、引进种鸟、搭建鸟舍……每个环节都凝结着无数个日夜的汗水与坚持。他说:“一开始什么都不懂,就是靠着一点喜欢,一点执着,慢慢摸索出来的。”

真正打动记者的,不只是他养的鹦鹉“过得比人还精致”,还有他带动乡邻共富的初心。不少村民在他的帮助下,也加入了养殖行列,从观望到尝试,从尝试到见效,一步步把“小鹦鹉”养成“大产业”。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更离不开像柳召各这样有想法、有担当、有行动的“新农人”。他们用知识、技术和互联网思维,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

柳召各和他的鹦鹉,正在用翅膀扑棱出一片新天地。而那声声鸟鸣,唱响的不仅是田园诗意,更是乡村振兴路上最动人的协奏。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阅读付费版面提示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