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轻风拂过乾隆行宫的飞檐,一座“看不见”却“走得到”的鹊桥,正悄然架设在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轴线上。
8月29日晚,由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徐州演艺集团、徐州博物馆联合承办的“缘定七夕夜 彭城七里情”主题活动,在彭城七里南端的徐州博物馆及碑园浪漫启幕。活动打破传统观演边界,以乾隆行宫为核心构建“常态化浸润+实景沉浸式”的双重场域,让千年文化遗产与七夕浪漫情愫深度交融。
古老行宫邂逅“人间烟火情”
设在乾隆行宫大殿前的舞台,两棵古树分立两边,从树枝上垂下的灯带与朱漆梁柱构成的景致,将临时打造的演出场地点缀得生机勃勃。作为活动的主会场,行宫庭院以“常态浸润”为理念,通过常态化演出打破传统舞台界限,让观众在实景中“自然遇见”文化。
活动在提琴独奏《梁祝》的悠扬旋律中拉开序幕。随后的徐州梆子《白蛇传·断桥》选段以高亢婉转的唱腔再现经典爱情传说。民乐演奏《美丽的神话》用东方韵律诉说跨越时空的浪漫。舞蹈《博物馆奇妙夜》以汉俑为灵感,通过灵动的肢体语言,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
传统与现代在此碰撞,徐州琴书非遗传承人徐妮娜主唱的《乾隆喝啥汤》,用诙谐幽默的唱词映照当下“活出个幸福生活有奔头,啥都有”。由江苏模特艺术学校“小梆子班”学员表演的武戏快闪《梨园春色》,以青春活力展现戏曲的蓬勃朝气。富有激情的摇滚音乐《喜欢你》《爱如潮水》,熟悉的旋律燃动全场。
互动环节,“七夕起源于哪个朝代”“汉画像石中‘比翼鸟’象征什么”“《红楼梦》原书名是什么”……一个个围绕传统节俗、两汉文化、经典文学的问题抛出来,吸引现场观众积极抢答,让市民游客在有奖问答的参与中,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在彭城七里、七夕之夜的博物馆邂逅这样一场高水平的演出和活动,实在是幸运。”济南游客徐女士感叹道。
实景园林演绎“越夜越浪漫”
移步至碑园分会场,月光下的古园更添几分《红楼梦》的意境。这里以“红楼情致与七夕浪漫的互文”为核心,通过实景演艺,将经典文学与传统节日深度结合。
在临水轩榭旁,梆剧新韵《梦红楼》选段《游园》《读西厢》《葬花》轮番上演。演员们身着淡粉、月白的浅色服饰,与园林草木融为一体,唱词和着潺潺流水声,宛如“偶然撞见的红楼旧梦”。
分会场通过“剧情+景深”的设计,让观众在实景中感受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纯真情愫,也让七夕的浪漫从“天上银河”落到了“人间园林”。“这种沉浸式体验太特别了!仿佛自己就是红楼故事中的一员。”市民孙先生拉着女友在碑园的长廊中穿行,随着不同方位出现的演员,寻找最佳的观赏视角。
“传统戏曲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现场观众的赞叹让江苏省梆子剧院院长罗雷深有感触,“活动通过可触、可听、可感的互动设计,让传统文化真正实现与年轻人的双向奔赴。”
“这种低干扰、高融入的演出形式,有益于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徐州演艺集团节目策划负责人张钰介绍,整场活动秉持既尊重历史肌理,又注重现代审美的理念,力求在“润物细无声”中传递文化温度。
此外,在乾隆行宫大门前铺陈的“鹊桥非遗市集”中,游客可亲手体验剪纸、香包制作等传统技艺,将“浪漫”带回家。
文旅融合续写“时代新篇章”
一步入宫,一步入戏,这场以“汉风为魂、文化为脉、情意为核”的沉浸式夜游盛宴,为市民游客带来了跨越时空的浪漫体验,也为徐州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以前觉得传统文化离我们很远,今天发现原来历史可以这么‘鲜活’。”“近距离地与传统文化接触,原来中国式浪漫可以这样美。”多位游客的感受道出了众人的心声。
“传统戏曲后继有人,小梆子班学员可以独当一面了。”“梆子剧院伴奏演员第一次走到前台,展示了青春风采。”演艺新人的亮眼表现让业内人士欣慰。
作为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徐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与非遗资源。近年来,徐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举办系列特色文化活动,将汉文化、非遗资源与节庆经济、夜间经济相结合,既提升了市民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也为城市文旅产业发展开辟了新赛道。
在徐州博物馆举行的“缘定七夕夜 彭城七里情”主题活动中,延时开放的“山堂水殿云深处——云冈石窟艺术特展”,推出一票两用的“情侣优惠票”政策,为运营探索了新路径。
穿越千年的文化之约虽已落幕,但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仍待更多人续写。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徐州将继续挖掘地方文化特色,策划更多兼具文化内涵与体验感的文旅活动,让更多文物“活起来”、传统节日“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