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明婧
在云龙区黄山街道梅园社区的街巷里,常常能见到一群身着红马甲的网格员。他们揣着网格手册和笔记本,穿梭于居民楼间,用一声声亲切的问候与关怀,呵护整个社区。
巩梦园,正是他们中的一员。近5年时光里,这名95后女生,把青春刻度画在社区网格里。她同徐州大街小巷里忙碌着的无数网格员一样,正在用脚步丈量着基层治理的温度,用真心编织出社区里的温情网络。
一次关于初心的选择
清晨8点,城市在车水马龙中逐渐苏醒,巩梦园骑着电动车从家中出发。40多分钟的车程里,当天要走访的几户居民和待处理的房屋漏水、化粪池堵塞问题在她脑海中盘旋。
来到梅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巩梦园熟练地穿上红马甲,拿起笔记本,呼唤同事,准备到小区里巡逻走访。
2020年,巩梦园正式入职梅园社区,成为了一名网格员。而这之前,巩梦园在上海的某家银行工作。家人朋友眼中大城市的体面工作、光鲜生活,并没有留住她投身基层的脚步。
社区工作最贴近居民生活,巩梦园将目光瞄准了这份“生活化”的工作。回忆当初的选择,巩梦园笑容腼腆却眼神笃定:“通过在社区为居民服务、提供帮助,我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价值。”
一开始,“初来乍到”的巩梦园不熟悉社区情况,也对网格员的工作没有头绪。但她凭借之前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与热情,快速成长了起来。“能做的事,她尽力做好;需要她的事,她主动请缨。”梅园社区党委书记李全莲欣慰地说,“就这样,她的责任心也越来越强。现在有需要社区‘露脸’的,我们都是第一时间想到她。”
入户走访、登记信息、巡逻检查、记录居民需求、解决邻里矛盾……网格员的工作琐碎且繁复,但巩梦园从未有过抱怨。
打开巩梦园所负责的梅园社区第七微信网格群,有居民投诉邻居家的宠物犬在楼道随意小便。“这种小事也能找网格员?”记者不解地问。
“我们眼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是居民们心里的大事!”巩梦园认真地说。哪怕再小的事情,网格员们都会及时回应、帮助解决。“有时也会觉得疲惫,但每当看到居民们因为我的帮助而露出满意的笑容,我的付出就是有意义的。”
社区与居民的“双向奔赴”
只有真正走进居民的生活,才能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巩梦园看来,网格员的工作就是与居民们的一场“双向奔赴”。
梅园社区辖区内的14个小区中有12个是老小区,近8800人的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近22%。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相对陈旧,包括巩梦园在内的8名网格员手上,几乎都有等待协商处理的房屋漏水、化粪池淤堵问题。
居住在亚东小区的高世凤是一位87岁高龄的空巢老人。梅园社区的网格员们经常去她家里看望问候。从一开始的抗拒排斥到现在的笑脸相迎,从最初孤寂的生活状态到如今整洁清爽的生活环境,高奶奶的变化让网格员们欣慰,也让居民们都看到了网格员的真诚和执着。
这样的付出也的确换来了居民倾心的回馈。长城黄山花园小区的一场“垃圾革命”让李全莲、巩梦园都印象深刻。当时,小区内原垃圾点迁移,引发了乱扔垃圾的问题。
梅园社区的9个综合网格被细分为37个微网格,这些微网格的网格员多是小区的楼栋长。社区动员后,党员志愿者和楼栋长们自发行动——有人深夜买来花卉摆放在易乱扔点进行温馨劝阻,有人逐户上门签订承诺书,网格员们在微信群里巧妙地进行“半表扬半批评”的引导。最终,居民们互相监督、自治成功,小区环境焕然一新。
正是在一次次与居民将心比心的双向奔赴中,巩梦园的工作充满温馨。
网格里的“蜕变”之路
5年来,网格员繁琐的工作没有让巩梦园产生过 “躺平摆烂”的心态。“现在社区举办的活动越来越多,我们跟居民之间的情感连接也更加紧密了。”巩梦园说。
在小区里走访巡逻时,她常常能叫出对方的名字;提起某位居民,她能准确地报出对方的详细住址;聊到需要处理解决的事项,她井井有条地分析……现在的巩梦园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网格员。
巩梦园来到梅园社区时,网格员的工作还停留在“老古董”时代。一本本泛黄的户口底册详细记录着每一户居民的信息:谁是独居老人、谁是困难群众,某位孕妇的预产期是几月几日……巩梦园和同事们的“好记性”,都是由“烂笔头”一点一点“磨”出来的。但现在,随着网格化社会治理信息平台在各个社区的普及使用,网格员的好记性就有了更高效的助力。轻点鼠标,社区内的居民信息、特殊人群、巡查情况都直观地呈现在屏幕上。
这些年,巩梦园在成长,网格员工作也在发展变化。始终不变的,是她燃烧青春的初心,是网格员为居民服务的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