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2025年04月30日
语音

让“茶棚烙馍”香飘更远

泉山区金山街道茶棚社区擦亮徐州文旅新名片

本报记者 王春元

“烙馍卷馓子,越吃越上头;烙馍卷辣椒,越吃越添膘……”4月24日上午,一场以“非遗传承·烙馍新生”为主题的直播活动在泉山区金山街道茶棚社区举办。泉山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朱晓琳联合徐州文旅代言人徐福晋,热情地向网友们介绍徐州烙馍的文化传统和不同吃法,吸引上万人次观看。

据考证,茶棚村一带有着悠久的“烙馍史”,从小南湖出土的明代鏊子就是证明。在直播间里,茶棚社区党委书记王俊尧介绍道:“茶棚烙馍历史悠久,相传楚汉相争时,刘邦率兵行军途中经过茶棚村,人困马乏,饥饿难耐,当地的百姓急中生智,用士兵的盾牌作鏊子烙饼充饥,因便于携带保存而广泛用于军中,从此就有了烙馍。”本次活动通过历史溯源、非遗工艺、社区创业三个篇章,向广大网友详细讲解并展示了徐州烙馍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活动开播后,小黄车内的“茶棚烙馍馍”产品礼盒销售一空,进一步擦亮了徐州文旅新名片。

在“茶棚烙馍”的生产车间内,刚出炉的烙馍香味四溢。十几位五六十岁的大姐身着统一的工作服,围坐在操作台前忙碌着。她们三人一组,两人擀面,一人烙制,动作如行云流水,配合得天衣无缝。

别看大伙现在干得风风火火,两年前,生产车间所在的位置还是一片空地。

过去,茶棚社区很多上了年纪的大姐想干点活儿补贴家用,就在社区里支个摊位烙烙馍。因散、乱、小、慢等原因,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茶棚社区党委实地考察调研后,多次召开党委会议,研究成立以招收辖区家庭困难妇女、残疾人、特殊群体为主,重点企业支持、社区居委会配合的股份制企业公司。经过多方努力和协商,2024年4月16日,“徐州市兴旺茶棚烙馍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为社区的特殊群体等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工作平台。

“与传统的家庭作坊不同,这里有着严格的生产标准,每张烙馍必须保证大小统一、薄厚均匀。一斤二两的面要精准地烙出10张直径40厘米的烙馍,九两的面则要烙出10张直径34厘米的烙馍。”李大姐一边擀面一边介绍,为了达到这样的标准,公司引入了现代化的生产设备,每份面剂子都要经过精确称重,每张烙馍都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

严标准换来了客户的认可,也逐渐打开了销路。“陈一道”200斤、“大佬陈”100斤、陈记老味沓烙馍80斤……一张张订单纷至沓来,让“茶棚烙馍”声名远扬。

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茶棚社区党委也不断探索创新,摸索出一套“三集中”与“三统一”的管理模式,即集中生产区域、集中安置特殊群体人员、集中市场运营;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质量,整合资源,促进集体经济增收。

在厂房出库区,数百个红色的礼盒整齐地摆放着,里面装有烙馍、馓子和4种徐州传统酱菜。王俊尧介绍:“所有产品都是公司自主生产的,目前累计整合招聘70余名就业困难人员,月工资平均在4000元左右。”

从最初的3个工人到如今的30余人,厂房从20平方米扩大到400余平方米,短短一年多时间,“茶棚烙馍”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华丽转身。据统计,目前,“茶棚烙馍”销售额日均达4000元,公司营收已近100万元。铜山区汉王镇、三堡街道的加工点也即将投入运营,业务版图正不断扩大。

今年3月28日,在泉山区举办的“跟着苏轼游泉山”文旅推介活动中,“茶棚烙馍”作为金山街道的特色展品,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擀面、烙烙馍,大姐们有条不紊,现场展示“茶棚烙馍”的生产过程。一张张新鲜出炉的烙馍,让市民们大饱口福,也进一步提升了“茶棚烙馍馍”品牌的知名度。

“茶棚烙馍”不仅让社区居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更让千年烙馍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眼下,位于茶棚社区大学路9号、占地43亩的徐州烙馍文化产业园正在紧张施工建设中。这个总投资800万元的项目将打造集烙馍文化展示、烙馍博物馆、直播带货、研学体验、团建活动为一体的新产业形式,未来将新增30余个就业岗位,为徐州文旅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阅读付费版面提示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