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春元
在泉山区王陵街道,幸福不是抽象的指标,而是“梧桐之家”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是青年夜校里的座无虚席,是老年大学里“银发一族”的载歌载舞,也是邻里矛盾的和谐化解……地处徐州市中心的王陵街道,用针脚细密的民生工程,编织出一幅可触摸、有温度的幸福经纬,让每位居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舒适节奏。
绣出“精治善治”新图景
走进王陵街道,抬头望,没有密密麻麻的“空中蛛网”“飞线充电”,低头瞧,街头巷尾干净整洁、“马路拉链”也不见踪影。这样舒适的生活环境得益于常态化的精细治理。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社区实践站,王陵街道每月开展“文明家园大扫除”“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等活动,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通过“网格化+楼栋包干”模式,王陵街道将510栋居民楼、28条背街小巷的治理责任细化到人,持续开展小区车棚清理、僵尸车专项整治活动,让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提升。
去年1月,全市首个社区书记述法观摩会在王陵街道召开,来自街道的5名社区书记代表依次登上讲台,对社区法治建设工作进行报告并接受居民代表现场提问,一问一答间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云西小区一直靠小区停车费维持物业管理费用,因资金缺口较大无法运转,造成多方矛盾。如何巧妙解决呢?海郑里社区党委邀请律师、居民代表、街道职能部门面对面商讨解决方案,最终达成了由社区暂时代管小区的共识。通过面对面协商议事,王陵街道去年解决群众问题45件,参与扶贫帮困、志愿服务活动100人次,捐款捐物7万元。
王陵街道还创新推出“党员法治积分”机制,将普法宣传、纠纷调解纳入党员考核,获得的积分可以兑换相应奖品。这一做法不仅激发党员“比学赶帮”的热情,更助力“援法议事”深入开展,去年成功入选全国法治创新论坛“法治创新案例”。
通过“泉在你身边”行动,去年王陵街道800余名党员干部深入社区,解决急难问题1200余件。创新“梧桐+”志愿服务模式,45支队伍全年开展助老维修、文明劝导等活动300余场,惠及群众超2万人次。
托起“一老一小”微幸福
中午时分,王陵街道二眼井社区的老年食堂飘出饭菜的香气。番茄炒鸡蛋、糖醋里脊、酸辣土豆丝等热气腾腾的菜品依次出炉,前来取餐的老人纷至沓来。
为解决高龄、空巢老人用餐难题,王陵街道党工委创新老年配餐代做、电话预订服务模式。二眼井社区联合淮海中医药研究院老年中央厨房,建立“政府补贴+老人自付”的助餐机制,对60岁以上老人提供用餐补贴。同时,专业营养师根据季节时令定制食谱,志愿服务团队为行动不便老人送餐上门,让老年助餐服务“用心”更“暖心”。
在王陵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心理咨询师正带领孩子们参与沙盘游戏,探索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去年,王陵街道启动了“梧桐护航”计划,联合学校、社会组织开设课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服务,累计开展活动60余场,覆盖未成年人1500人次。
同时,王陵街道以党建引领整合资源,创新推出“梧桐之家”品牌生态链,联动商户联盟成立“小陵关爱团”,开展“医路童行”“非遗工坊”等活动,实现资源导入与服务输出的双向赋能。
通过统筹多元力量,王陵街道为“一老一小”营造了舒心安逸的生活环境,让“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幸福图景照进了现实。
奏响“文化惠民”进行曲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听到省柳琴剧院的经典唱段,太精彩了。”上周五,在光明社区开展的“送戏到家”活动中,居民王先生带着全家观看了精彩的戏剧演出,过足了戏瘾。
去年,王陵街道联合徐州文化馆、“国潮汉风”文化驿站、江苏模特艺术学校等资源,打造“戏韵王陵”“送戏到家”等品牌,全年举办非遗体验、戏曲展演等文化服务198场,惠及群众3.6万人次。
上午10点,来到王陵路上的徐州老年大学,伴着欢快的旋律,舞蹈室的学员们个个神采奕奕,正拿着手绢,按照老师的指导扭起了秧歌。“目前学校共开设67个专业、249个班。包含钢琴、摩登舞、服装穿搭等课程。”徐州老年大学相关负责人说,在老年大学,每天都能看到大家带着饱满的热情来,又带着满满的收获离开。
除了为老年人觅得一处快乐交流的园地,王陵街道还为青年人打开了汲取新知识的大门。
在富国社区居委会的多功能活动室内,座无虚席,青年学员们在袅袅生姿的香气中,全神贯注聆听着香医养结合专题课程。王陵街道“梧桐之夜”青年夜校自去年4月24日开课以来,场场火爆,吸引700余人次参与。舞蹈、摄影、油画、乐器、面点、心理疗愈等丰富的课程内容,满足了不同青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环境蝶变到文化浸润,从精准服务到法治赋能,一件件可触可感的“关键小事”,转化为不断提升的“民生温度”。王陵街道正以民生“匠心”雕琢城市“品质”,让“幸福”二字成为辖区居民最真切的获得感。下一步,王陵街道将深化“网格+志愿”融合机制,打造更多特色文化街区,让“幸福王陵”成色更足、底色更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