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正喜
“信用有价值,失信有代价”,对于企业来说,守信程度越高,信用等级越好;相反,不守规则,无视信誉,随意违规,被纳入信用黑名单,导致一些经营行为被限。
为进一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助力企业纾困解难、重塑信用、激发活力、健康发展,市发改委组织各地积极开展为企业信用修复提供技术帮扶活动。针对部分企业在信用修复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工作人员耐心指导,手把手协助企业准备申请材料,确保信用修复工作顺利进行。
众多企业对信用建设管理部门的这一帮扶举措表示衷心感谢。徐州利坤机械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表示:“政府部门的技术帮扶真是一场及时雨,解决了我们在信用修复方面的困惑,让我们能够重新轻装上阵,更好地投入到生产经营中。”
今年以来,我市持续推进信用修复服务的拓展和优化,充分发挥信用建设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持续做好企业信用修复跟踪服务工作,帮助更多企业重塑信用,营造更优营商环境,全市已累计帮助472家严重失信企业及1237家行政处罚企业完成信用修复。
实施行政处罚清单管理
有效控制失信企业量
一个企业失信,市场信用评级自然降低,市场信用对企业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企业信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能在金融机构获得多少资源配置,公共信用评级则关乎企业能否享受政府服务的便利化。
为有效控制失信企业数量,由市司法局牵头,推动全市19家市级行政执法主管部门协同发力,累计梳理出381条涉企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和一般违法行为从轻减轻行政处罚清单。
各行政执法部门按照《清单》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对经营主体首次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及时纠正的免于行政处罚,一般违法行为从轻或减轻行政处罚,包容审慎对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重点通过批评教育、提醒告诫、约谈指导、责令改正、行政建议等措施,帮助经营主体纠错减负,有效控制违法失信企业增量。
市环保局开展“帮扶式”执法行动,对发现的4266个环境问题,以督促整改为主要方式,仅立案处罚3家企业;市市场监管局制定“免罚、轻罚、不予实施强制措施”三项清单,发布不予处罚和减轻处罚案例。该制度实施以来,全市行政处罚数量同比下降79%,其中市城管局行政处罚下降75.61%。
市交通运输局以为民便民利民惠民为宗旨,大力开展“信用修复e上行”便民服务,在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同时,发放信用修复提醒函,提醒企业及时申请信用修复。积极帮助企业开展信用修复,引导企业进行交通运输违法记分的学习、培训、考核,使其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信用修复和累积记分消分申请,为企业信用修复带来极大的便利,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多家发电公司在2017年被市物价局以不执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价格为由分别被处以相应处罚,被处罚企业虽已按时履行完缴罚义务,并按要求完成整改,但均未意识到信用修复对企业信用恢复的重要性。市电力行业协会积极与市信用管理部门对接,指导他们开展信用修复,全面撤下了发电企业的行政处罚信息,为企业稳健经营提供了信用保障。
落实“三同步”保障
助力企业增信赋能
据了解,信用修复是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机制,是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的重要环节,是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失信主体解除惩戒措施的制度保障。开展企业信用修复,既普及政策法规和诚信知识,又激励有轻微失信的经营主体改过自新、诚信经营,这对于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按照《江苏省高效办成信用修复“一件事”实施方案》,我市将信用修复纳入江苏政务服务网,实施“一网通办”。信用主体通过政务服务网“高效办成一件事”专区“信用修复”专栏,高效联通修复通道,实现信用修复申请直达。各责任部门配合省数据局,实现系统与省政务服务网对接。
我市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积极探索,切实强化信用修复系列保障性工程,力争对各类经营主体“扶上马、送一程”。印发《关于开展“稳企强链 助企塑信”信用修复指导服务专项行动的通知》,集中部署开展“稳企强链 助企塑信”信用修复指导服务专项行动,印发《在行政处罚等工作中建立“三同步”工作机制》,实施“同步开展信用告知、同步开展诚信教育和同步开展修复提醒”的“三同步工程”。
市发改委牵头成立“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执行年”1+4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加快落实企业破产处置府院协调联动机制,落实破产重整、和解企业信用修复工作,畅通经营主体破产退出通道,切实保障信用主体合法权益,推动符合条件的失信被执行人及时退出治理名单。
市中心某商业广场2018年因未按规定使用批准地名等原因产生2条行政处罚信息。企业将这一信息告诉市发改委后,市发改委对此高度重视,急事急办,边指导企业准备信用修复材料,边联系省信用办和国家信用信息修复平台,及时将行政处罚信息进行下线处理,按要求完成了信用修复工作。完成信用修复后,该商业广场现在已经成为徐州旅游热门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