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2025年11月25日
语音
泉山区农水局水务科科长杜君儒:

3本笔记记下村民顺畅用水路

本报记者 王春元

作为泉山区农水局一名负责农村供水改造工作的工作人员,近五年来,我的脚步几乎踏遍了辖区每一个村庄的供水管网,记满施工细节的笔记本用了整整3本。我亲眼见证了村民从“担心停水”到“放心用水”的每一个瞬间。

2022年,我第一次去柳新镇张圩村排查时,村民王大爷拧开家里的水龙头,水流细得像细线,王大爷说:“这水管用了十几年,一到用水高峰就没水,冬天还容易冻裂。”我们蹲在村口梳理管网时发现,不仅张圩村,中口村、东城村的管网也都存在管材老化、管径偏小的问题,尤其是张圩村那口2008年建成的水井,要供全村1500户4500多人用水,保障能力早已跟不上需求。

得知情况后,局领导很快牵头制定了改造方案,我也成了项目跟进人员,每天往返于区农水局、柳新镇政府和自来水公司之间,协调施工计划、对接管材供应。记得2023年夏天,施工最忙的时候,为了不影响村民白天用水,我们和施工队约定夜间作业。凌晨的村子里,焊花四溅,我拿着图纸对照施工点位,生怕出现一丝偏差——毕竟这65.99公里的供水管网,从入户管道到主管道,每一段都连着村民的日常生活。还有占地96平方米的增压泵站建设,从地基浇筑到设备安装,我们全程盯守。直到看着调试水泵时水流平稳输出,我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局里组建了监督检查小组,我又多了“监督员”的身份。每周,我都会带着水质检测仪器去村里,从水源地到管网末梢,逐点取样检测;施工间隙,还要检查管材质量、接口密封情况,督促施工队严格按照规范作业。390万元的工程经费,每一笔都要用在刀刃上,我们既要赶进度,更要保质量。

2024年初,工程终于完工。当张圩村村民们打开新换的水龙头,看着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出,不少村民拉着我的手说:“以后再也不用抢水了。”那一刻,我想起这五年里,从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到扩大规模化供水范围,再到攻克老旧管网改造难题,泉山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一步步提升到95%,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是我们农水人脚下的泥泞、手里的汗水。

如今再去张圩村,村口的增压泵站平稳运行,村民们用水再也没有了顾虑。作为一名基层农水工作者,村民打开水龙头时,脸上露出的笑容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阅读付费版面提示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