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2025年11月05日
语音

彭城七里:在城市之中铺展千年风华赖蒿

从下圆墩到黄楼,这七里路,徐州人走了四千余年。

晨曦微露,云龙山的幽深小道上,被磨得发亮的青石台阶漾起岁月的光泽;骤雨初歇,黄楼飞檐上的雨滴坠落有声,回荡着筑堤抗洪的铮铮鼓角。彭城七里,它以时光为墨,以奋斗为笔,将远古至今的文明传承、同心坚守与市井繁华,一笔一画写进城市脉络,铺展成一部可触可感的活态史书。

这七里,是历史的赓续,代代相传的文明火种越发璀璨。

彭城七里南端的下圆墩遗址,标注着徐州城区的文明起点。作为徐州市区考古发现最早的古文化遗存,这里出土了夹砂陶、泥质红陶、黑陶、纺轮等器物残片,印证着距今4300 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先民已在此繁衍生息,其年代与帝尧分封大彭氏国的传说相契合。

此后的数千年里,文明的火种在此点燃、赓续。

下圆墩南侧的彭祖园,是徐州人为纪念彭城之祖篯铿所修建。彭祖被认为是中华养生学和烹饪学的创始人,他熬制的那锅雉羹,至今仍是本地人离不开、外地人慕名品尝的地标美食。继承了彭祖对美食的热爱,徐州人在户部山建成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以“彭城七里宴千年”的文化主线串联“食迎四海”“品味徐州”“盛宴天下”三大体验单元,集纳了徐州最有特色的美食小吃,已于今年8月开门迎客。

走进徐州博物馆,“古彭千秋”展厅将徐州的文明脉络系统梳理,勾勒出这座城市历朝历代的文化繁荣;“大汉气象”“天工汉玉”“汉家烟火”“俑秀凝华”四个展厅则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丰厚的汉文化遗存,汉代采石场遗址、土山汉墓更为“两汉文化看徐州”的城市名片作出了充分的注解;“金戈铁马”展厅则以丰富的古代兵器文物,诠释了徐州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战略地位。

从博物馆向北,户部山古民居与文庙的青砖黛瓦,留存着更为具象的文化印记。户部山上的古民居群汇聚徐州明清建筑精华,屋内的明清家具、匾额楹联,定格着昔日的生活场景与家风家训。始建于北宋景祐四年的徐州文庙,秉持“庙学合一”传统,明清时成为官方最高学府府学宫,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徐州二中办学地,托举了无数学子奔赴人生的星辰大海。如今的文庙街区重现“江北第一楼”——鼓楼风貌,古建与现代商圈相映成趣,成为热门打卡地。

这七里,是精神的传承,百折不挠的发展信念历久弥坚。

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浓缩着城市的千年沧桑。在这里,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层清晰可触,诉说着徐州与水患抗争的漫长历史。自公元1128年黄河“夺泗入淮”至1855年改道的700余年间,徐州城数次被洪水淹没,徐州人民却总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这才形成了“城下城、街下街、井下井”的人文奇观。馆内展示的明代藤筐及成排藤筐构筑的防水堤坝,仍在默默诉说着当年浊浪滔天时众志成城的坚守。

彭城七里北端的黄楼,镌刻着苏轼治徐的不朽功绩。宋神宗熙宁十年,黄河水漫徐州城,刚到任的苏轼即刻备战,“使民具畚锸,畜土石,积刍茭”,加固堤防。洪水围城之际,他“衣亵履屦”“庐于城上,过家不入”,喊出“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的誓言,与民众并肩奋战七十余日。水退之后,他取“土能克水”之意夯筑黄楼,亲书苏辙所作《黄楼赋》刻石立碑,这座巍峨楼宇从此成为徐州人迎难而上的精神灯塔。如今重建的黄楼,琉璃金瓦、飞檐翘角,仍承载着执政为民、众志成城的精神内核。

彭城七里上,在繁华的城市中心商圈,有一幢坐西向东的老式平房,这就是吴亚鲁革命活动旧址。1923年,共产党员吴亚鲁来到徐州开展革命工作,筹建地方共青团和党组织。1925年,中共徐州地方第一个党支部正式成立。从此,在党的领导下,徐州人民在风雨如磐的革命战争年代,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无论是苏轼带领民众抗洪时的官民齐心,还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同仇敌忾,锚定目标团结向前的精神与信念始终都是制胜的关键。如今,这一精神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徐州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干部群众并肩作战攻克发展难题,正向着万亿城市的目标阔步前行。

这七里,是烟火的流淌,熙熙攘攘的市井繁华绵延不息。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徐州自古就是交通枢纽和贸易集散地。作为徐州主城区南北中轴线,彭城七里自然串联起一城烟火繁华。

从黄楼向南的彭城壹号是徐州最具时尚元素的街区,同时也是最具历史底蕴的街区:2000多年前这里就已是徐州的政治文化中心,从西楚的项羽故宫、汉代的楚国王宫,到唐代的刺史院、明代的州署、清代的府衙……这里镌刻着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承载着这方百姓的市井繁华。

如今,吴亚鲁革命活动旧址旁的文创店里,以黄楼、城下城、彭祖园为原型的文创产品备受市民、游客青睐;身着旖旎汉服的姑娘们走过青石板路,仿佛穿越千年时光;金鹰商场内顾客络绎不绝,故黄河畔徐州梆子、柳琴戏旋律婉转,赢得老戏迷阵阵喝彩……传统与现代,古朴与时尚,错落混搭却又无比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这热腾的商圈活力、喧闹的市井生活,是徐州“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实践成果,也是民生幸福最生动的模样。

站在彭城七里南端北望,下圆墩的上古记忆与中心商圈的现代霓虹遥相呼应;黄楼的飞檐、文庙的古柏、城下城的墙土、回龙窝的青砖,在时光中静静伫立。这里没有恢宏齐整的规制,却浓缩着一城人最自觉、最朴素的坚守——让文明在接力中传承,让精神在同心中共铸,让烟火在繁华中延续。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阅读付费版面提示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