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报记者 马薇妮
图/本报记者 秦媛
李女士最近发现,自从初二开学后,14岁的女儿小雨(化名)不仅情绪变得格外敏感,不愿意跟父母沟通交流,回家后就躲进自己的房间,还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哭闹,表示自己不想去上学,成绩也一路下滑。于是,李女士带着小雨来到徐州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就诊。
在接诊过程中,徐州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王吉耐心询问了小雨的情况。“跟孩子沟通后得知,升入初二后学习压力增大,加上在学校里跟同学产生了一些矛盾,这让她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产生了厌学情绪。”王吉解释。
于是,王吉带领团队为小雨进行了评估,并为她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首先通过认知行为评估测试小雨的注意力与情绪控制能力,再用情绪心理问卷量化心理状态,同时结合家长访谈和家庭互动观察,逐步理清问题根源。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雨不仅愿意上学了,和同学相处也融洽了很多,回家后愿意和父母沟通交流,终于恢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三年级后是青少年情绪问题的高发期,尤其到了初中阶段,人际交往困扰和情绪调节障碍最为突出。”王吉告诉记者,很多家长容易把青少年情绪异常归为“叛逆”,其实两者有明显区别。正常青春期叛逆多针对特定事件,比如反对家长过度干涉,且不会持续影响生活。但青少年心理问题引发的情绪波动更持久,常常伴随失眠、社交退缩、兴趣减退等症状,若持续时间较长,就需要警惕。
“青少年情绪问题的成因复杂多元,并非单一因素导致。”王吉指出,家族遗传因素是重要因素,如果家族中有情绪障碍病史,孩子发病风险会显著升高。更关键的是后天环境影响,家长的教育方式、人格特质直接塑造孩子的心理状态。同时,在家庭氛围、学校人际关系、社区环境等外部因素的作用下,也会加剧孩子情绪问题的产生。
“对于孩子的心理问题,要早发现、早干预,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王吉提醒广大家长,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早期症状容易被忽视,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睡眠、食欲、社交状态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
本期专家 王吉
徐州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发育行为青年学组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委员等。擅长儿童营养及婴幼儿喂养、营养不良患儿的诊治、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障碍、抽动障碍、儿童情绪障碍的评估与干预。先后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发表多篇SCI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