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2025年11月21日
语音

东坡雅韵千古存

彭城七里上的苏轼文化

本报记者 王思恒 周翔宇

在彭城七里之上,有着诸多历史名人的足迹,而在这些群贤间,苏轼的名字更深入人心。

这位北宋文豪,虽在徐州任职仅两年,却以爱民的深情与担当,在这座城市烙下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

他曾亲率百姓治洪水、开煤矿,以务实之举护一方安宁;亦曾漫步快哉亭中、云龙山下,用生花妙笔写下“贤者之乐,快哉此风”“云龙山下试春衣”的千古绝唱。政绩与文采交织,民生关怀与诗意情怀相融,让苏轼与徐州结下跨越时空的羁绊。

千百年来,苏轼文化早已融入徐州的肌理。探寻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便是触摸徐州历史深处最温润的记忆,聆听东坡余韵。

黄楼矗立,彰显苏轼的为民担当

矗立在黄河故道旁的黄楼,是彭城七里文脉中极具分量的节点,见证着北宋文豪苏轼带领军民抗击洪水的不屈精神。

苏轼任职徐州期间,恰逢黄河决堤,他带领军民苦战七十余日,终保徐州城安然无恙。洪水退去后,为铭记这场抗灾胜利,苏轼于城东门主持修建此楼,以黄土敷面暗合“土能克水”之意,“黄楼”之名便由此而来。后来,这里成为苏轼与友人雅集唱和的胜地,让名人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

黄楼在历史尘埃中历经变迁,却始终未曾淡出徐州人的视野。褪去千年风霜的黄楼,正以文化地标的崭新姿态重焕生机,让流淌千年的文脉融入寻常烟火,为古城徐州铺就了温润绵长的生活底色。

今日所见的黄楼,重建于1988年,坐落于故黄河畔、庆云桥东侧的黄楼公园内。琉璃覆顶,歇山抱厦,飞檐凌空,屋檐下“黄楼”二字为苏轼亲手所书,楼中放置着《黄楼赋》碑,正门书写着两副对联——“湖山共唱黄楼赋,天地同怀苏子功”和“江山信美黄楼千载雄三楚,人物风流赤县万民忆二苏”,表达了数代彭城人对苏轼的怀念。

为让千年文脉更好地与当代对话,近年来,黄楼进行展览提升改造,以“一天”“一年”“一千年”为清晰叙事线索,打造出全方位展示苏轼黄楼时期事迹、徐州历史遗存、千年文脉与精神价值的展陈空间。让游客得以在时空交错中读懂黄楼的价值。

改造后的黄楼分三层呈现核心内容:一层聚焦 “黄楼巍巍,风雨千年”,回溯其历史渊源;二层诠释“黄楼文脉,赓续延绵”,展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三层彰显“黄楼遗爱,以民为本”,传递苏轼心系百姓的情怀。

在这些丰富的展陈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一楼展陈的《黄楼赋》碑。这篇由苏辙撰文、苏轼书写的赋作,既记述了苏轼抗洪的艰辛历程,描绘了徐州的地理风貌,更蕴含着豁达通透的哲学思想,值得人们亲临现场细细品味。

走出黄楼,公园内的生活气息愈发浓厚。孩童在广场上追跑打闹,年轻的情侣沿河畔步道并肩同行,老人在凉亭下闲话古城变迁。

“我住庆云桥那边,每天下班最惬意的事,就是来公园走一走。”市民陈先生说,“这地方就像家门口的花园,风景好,又方便。”

快哉之风,见证苏轼的豁达心境

自黄楼向南,穿过热闹的街巷,便到了风景秀丽的快哉亭公园。

公园内小桥流水,长廊曲折,在落叶纷飞中美丽又大气。但让这座公园闻名遐迩的,并非美景,而是一座亭子。

踏着青灰色石阶拾级而上,跨过古朴的大门,檐角如飞鸟展翅般的快哉亭骤然入目,一份北宋年间的豁达心境,千百年来,在亭内长存。

苏轼的朋友李邦直也在徐州为官,他在一个唐代古亭的基础上修建了快哉亭,苏轼则挥毫泼墨,写下了《快哉此风赋》,快哉亭由此得名,并因苏轼而声名远播,更因他的豁达心境,成为跨越千年的文化地标。

亭与文相映,人与景相融,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贤者之乐,快哉此风。”这是《快哉此风赋》里最著名的一句,也道尽了苏轼的大气豪放。他文采斐然、诗文传世,奈何为官之路并不顺利,很多政治抱负没有实现,屡屡遭遇人生挫折。

如果说黄楼见证了苏轼的政治功绩,快哉亭便承载着他的豁达心性。他常邀宾客聚于亭中,与友人对坐浅酌、吟诗作赋,一座典雅的古亭,静静见证了这位北宋文豪的雅致情怀。

千百年风雨更迭,快哉亭经多次修缮仍屹立,始终是承载苏轼文化的重要所在。

如今,往来的游客循着苏轼的足迹来到快哉亭公园。在秀丽的风景中,感受苏轼的豪迈情怀。

来自南京的游客李先生站在快哉亭前,回首望去,满园风光如画,心生感慨:“站在这里,仿佛能触摸到苏轼的心境。人生难免有失意,可他竟然能从风声中寻得快哉,这份豁达太让人敬佩。”

附近长廊中,不少游客忙着拍照留念,或倚栏远眺、或静坐闲谈,笑意盈盈。

又是一阵风吹过,落叶沙沙作响,快哉亭历经风雨,屹立至今,它不仅是徐州的文化符号,更承载着苏轼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每一位登临者,都能在亭台楼阁间,在清风拂面中,读懂那份穿越时空的豁达,感受那份“快哉”之乐。

云龙山色,留存苏轼的诗文雅致

“山有云气,蜿蜒如龙”。云龙山高低起伏,其状恰如一条卧龙,而春夏云雾缭绕时,又如龙起舞,故名云龙山。这座承载着自然灵气的山峦,更因苏轼的驻足,沉淀下了厚重绵长的人文底蕴。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放鹤亭为宋神宗元丰年间张天骥所建。他在山上建一亭,并养两只仙鹤,隐居山上。苏轼常率宾客在亭中饮酒,和张天骥交成好友。

苏轼在文章中除了把云龙山的秀丽景色描写得变幻莫测外,还称赞了张山人的隐居生活,创造了一个富有诗意的艺术境界,让云龙山和放鹤亭因此而闻名。

除了放鹤亭的闲逸,云龙山还留存着苏轼率性洒脱的一面,那便是“东坡石床”的由来。

苏轼曾酒后携张天骥、颜复、王巩等好友,从黄茅冈登上云龙山。行至冈头时,酒意上涌的他睡眼蒙眬,索性仰卧在一块巨石之上,任清风拂面,醉意沉沉间留下“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的诗句,这幅画面,也成了苏轼在云龙山最生动的人文剪影。

后人为纪念这份率真,便将这块巨石命名为“东坡石床”,还特意修建醉石亭加以保护。雕像中他醉态可掬的模样,仿佛将那场酣醉定格成了永恒。

岁月流转,云龙山的灵气与底蕴从未消散。近年来,当地围绕云龙山的自然禀赋与人文资源进行系统性规划,不仅对放鹤亭、东坡石床等历史遗迹悉心修缮保护,更在山脚下的云龙一道街上,将咏颂云龙山的诗词镌刻于石上。

“万木锁云龙,天留与戴公。路迷山向背,人在瀼西东……”当游人漫步山间,诗词与青山相映成趣,千年文脉在步履间缓缓流淌。

如今的云龙山,已逐渐形成多功能复合的生态景观空间,兼具休闲游憩、科普教育、文化展示等多元功能,成为市民与游客亲近自然、感悟文化的好去处。

如今,漫步彭城街巷,人们依旧经常谈起“苏徐州”的故事。那两年的为官时光,早已化作徐州文化血脉里的基因。苏轼的功绩与诗文,不仅是史书上的文字,更是融入古城烟火的温度,在岁月流转中始终温暖人心,成为徐州彭城七里文脉上最动人的篇章。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阅读付费版面提示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