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2025年11月21日
语音

持续推动垃圾分类与建筑垃圾治理规范化科学化

——江苏省垃圾分类和建筑垃圾治理培训班暨现场观摩活动侧记

本报记者 陆铭

为进一步增强环卫行业干部队伍推动垃圾分类和建筑垃圾治理高质量发展本领,11月12日—14日,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办、徐州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承办的江苏省垃圾分类和建筑垃圾治理培训班暨现场观摩活动在我市举行。江苏省各设区市垃圾分类和建筑垃圾治理工作负责人,部分县(市、区)城管局、有关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分管负责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各地填埋场运营单位负责人线上参加了14日上午的培训活动。

集中培训+现场观摩

培训在徐州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以下简称:徐州市城管局)举行,主题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解读政策、交流经验、推动实践,为提升垃圾分类和建筑垃圾治理能力水平,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培训邀请相关专家和部门负责人,围绕国家、省关于垃圾分类和建筑垃圾治理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垃圾填埋场隐患排查治理,城市垃圾分类和建筑垃圾治理全流程体系建设实践等进行授课和交流。徐州市城管局就建筑垃圾管理工作作了交流发言。

培训期间,参训人员还现场观摩了我市垃圾分类和建筑垃圾治理典型项目。

第一个观摩点位是铜心驿站·绿色小屋。铜心驿站·绿色小屋取意“铜山”谐音,坐落在铜山新区南京路步行街中心位置。铜心驿站·绿色小屋建设紧密依托与团铜山区委及社区志愿者的深度合作,严格遵循“五有”标准构建起完善的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体系——“有机制”确保了志愿服务的规范化与长效化运作,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坚实制度保障;“有队伍”汇聚了一批热心公益、积极奉献的志愿者,形成了垃圾分类宣传与实践的中坚力量;“有培训”通过系统化的知识讲解和技能指导,持续提升志愿者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有场地”即“志愿者小屋”本身,为志愿者提供了固定的活动空间和积分兑换、物资储备场所;“有活动”则让志愿服务落到实处,小屋常态化组织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将环保理念植入青少年心中,同时开展入户宣传,面对面解答居民疑问,引导家庭践行垃圾分类。

第二个观摩点位是徐州工程学院生活垃圾(其他垃圾)原位加工技术研发项目。该项目由徐州工程学院研发,通过垃圾投放口接收物料,由传输机自动传输进入剪切—拉伸复合撕破单元完成均质化破碎;随后采用“热水热风耦合干化+余热回收”技术,实现垃圾高效低能耗的沿程均温干化;分选阶段采用“振动—风选”耦合系统精准分离轻重组分;轻质组分通过热塑成型工艺转化为热值达9000大卡/公斤的标准化塑料棒,可作为高品质炼油原料;重质颗粒料则作为辅助燃料输送至垃圾焚烧厂,有效提升焚烧效率。整个过程由机器自动完成垃圾的传输、撕碎、烘干、分选、塑化成型等环节,最终将垃圾加工成塑料棒和重质颗粒料,实现垃圾源头分选、减容减量、产品化和无害化。

第三个观摩点位在鼓楼区天阙嘉园小区。该小区2022年上房,设置了3处垃圾分类收集点、1处大件垃圾收集点。收集点配置了洗手、照明等便民设施,安排专人管理,环境干净整洁,破解了垃圾收集设施“邻避效应”;实现了生活垃圾小区外驳运,解决收运作业“噪声扰民”问题;配置了密闭智能厨余垃圾投放设施,破解了厨余垃圾“气味扰民”难题;引入了智能可回收物投放箱,实现居民可回收物自动售卖,大大增加居民垃圾分类“积极性”;设置4个垃圾分类主题宣传角,将垃圾分类宣传与居民日常娱乐健身活动有机结合,增强了分类宣传的互动性、持久性。

第四个观摩点位同样位于天阙嘉园小区,观摩内容为徐州市装修垃圾预约收运处服务模式。2024年以来,徐州市城管局聚焦装修垃圾处理“关键小事”,坚持“以人为本、系统施策、数字赋能”理念,以全链条思维重构装修垃圾治理体系,着力打通服务市民、规范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探索出一条“线上预约,线下服务,有偿服务,规范处置”的装修垃圾处理新路径。目前,“徐州市装修垃圾收运处一体化平台”微信小程序在主城区(鼓楼区、云龙区、泉山区)上线已约半年,累计处理装修垃圾33535.07吨。

第五个观摩点位是徐州源盛环保材料有限公司建筑垃圾综合处理中心。该中心由我市新盛集团投资建设,2021年5月开工建设,2023年5月启动运营项目,占地面积约139亩,一期投资2.6亿元,年产预拌混凝土50万立方米,年产预制生态砖50万平方米,年可处理拆除垃圾80万吨、装修垃圾20万吨、废石50万吨。

徐州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显

我市自2020年启动生活垃圾“四分类”以来,市区城区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完善,分类成效逐步显现。

五年来,我市注重强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顶层设计,推动分类治理大协同。在法治化治理方面,颁布了《徐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出台了《徐州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和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定了《徐州市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运营监管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在标准化管理方面,出台了徐州市地方标准《生活垃圾设施设备设置规范》和《生活垃圾转站运行管理规范》,主编了《江苏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和维护指南》及省级地方标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和维护标准》,制订了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11类场所垃圾分类工作指引。

五年来,我市健全了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体系,实现了全链条闭环管理。在前端,以居民小区为主阵地,在市区约1800个住宅区设置了5000余个分类收集房,1700余个可回收物智能收集箱,并逐步向沿街商铺、市场、商超等区域延伸,全场景的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建成。在中端,市区建成6个可回收物分拣中心、7个有害垃圾暂存点、29个“厨余垃圾”驳运点,配备800余台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车辆(设备),创新性建立厨余垃圾“两驳一运”体系,强化收运车辆车型、颜色、标志及管理“四统一”,四类生活垃圾实现分类收运。在末端,家庭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和农贸市场其他厨余垃圾实现协同处理,每天收集处理厨余垃圾约530吨;其他垃圾实现“全量焚烧”,日均处理量约3300吨(含市区农村);有害垃圾由各区收集暂存后委托具有危废处理资质的企业处理,已累计处理40余吨;可回收物主要由市场化运行,通过智能回收箱回收、上门收集、收集站等方式,进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分拣、细分后送往不同处理设施,每天通过智能回收箱收集可回收物约70吨。

五年来,我市精准施策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根据不同特点的居民小区,建立定点收集、上门收集、流动收集、智能投放等多种方式的前端收集模式。综合考虑物业小区与老旧小区特点,由区统筹街道建立第三方兜底保障机制,充分发挥物业、社区等部门的积极作用,逐步压实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职责。按照“能房则房”“经济实用”的原则,通过拆小改大、由散变整、加固升级、集装箱改造等方式,稳步推进居民小区收集设施升级改造,2025年新建、改造收集房426个,部分小区收集房进入3.0时代。

五年来,我市强化多维宣传,让垃圾分类入脑入心。突出机关带动,下发垃圾分类倡议书,开展机关单位物业管理人员专业培训,持续组织市级机关垃圾分类知识答题活动。自2024年5月起,将每月最后一个周五确定为“公共机构垃圾分类集中宣传日”,已累计开展18期;突出学校驱动,充分发挥小手拉大手作用,组建“绿芽”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和宣讲工作。组织了垃圾分类线上公开课、创意大赛、研学、夏令营、高校“绿色市集、以物换物”、垃圾分类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通过寓教于乐方式普及分类知识;突出志愿推动,联合多部门为志愿服务队授旗,分别组建机关党员、社区党员和青年团员志愿服务队,打造了“徐徐分类”“物以类聚—创秀美铜山”等志愿服务品牌。联合相关部门印发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体系文件,开展徐州市2025年志愿服务进社区暨“3·5”学雷锋纪念日主题志愿服务启动活动。组建了由170人组成的垃圾分类讲师团,累计面向党政机关、企业、幼儿园等开展垃圾分类“送课上门”服务230余场。将每月第4个周六定为一月一度的垃圾分类集中收集日,开展“有害换有爱”有害垃圾集中收集志愿活动。

徐州建筑垃圾管理工作效率高

我市建筑垃圾管理工作起步较晚,于2024年底开始逐步推进,但目前已经收到一定成效。

2024年12月,我市制定并颁布实施了省内首部针对装修垃圾管理的市级政府规范性文件《徐州市装修垃圾管理规定》,解决了管理依据、统一标准的问题。规定明确了全市装修垃圾管理体系的总体框架、硬件标准、管理要求、政策方向及相关法律责任,奠定了“全市一盘棋”推进装修垃圾管理工作和处置服务的法治化基础。

2025年1月,徐州市城管局直属大队核准了一批装修垃圾专业运输企业和车辆,解决了装修垃圾收集和运输的问题。针对装修垃圾收运的特点,新核准的装修垃圾运输车辆全部采用纯电动新能源动力,箱体可分离落地,车身尺寸多样(4立方米、8立方米)、灵活机动,能够更好地适用各种场景、运载需求。

2025年4月,我市搭建了装修垃圾处理服务预约信息平台,解决了服务获取渠道不畅的问题。自2025年4月1日徐州市区西部建筑垃圾处置厂上线第一个装修垃圾处理服务预约小程序以来,随着东部、南部、北部装修垃圾处置厂建成投入使用,又陆续上线了各自的预约小程序。在市区范围内,东西南北各区域均可通过微信小程序实现“就近处置”服务预约。为了便于用户查找,目前各处置厂的预约小程序已经链接到“徐州市装修垃圾收运处一体化平台”统一端口。平台提供上门收取、运输、处置等服务预约功能,以“数字通道”打通装修垃圾收运处服务全链条,服务的便利性和效率大大提升。

2025年5月,我市建立“装修垃圾排放备案制度”,形成了有效的源头管理措施。“装修垃圾排放备案制度”是指导物业公司、街道办事处等压实装修垃圾管理责任的重要措施之一,能够从装修垃圾产生的源头进行管控和引导。进行房屋装饰装修的个人或单位在办理施工备案时,同步备案装修垃圾排放事宜,明确装修垃圾处理方式和途径。同时,物业公司、街道办事处等装修垃圾管理责任人,可以向房屋装饰装修的个人或单位宣传装修垃圾管理政策法规,指导其通过正规渠道处理装修垃圾,掌握装修垃圾的去向信息。

“截至2025年10月,我市已基本完成市区装修垃圾处置设施的均衡布局,解决了装修垃圾处置能力区域不均衡、运输成本高的问题。在充分考虑市区装修垃圾处置量、降低装修垃圾运输成本、服务范围覆盖等因素后,通过编制《徐州市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规划(2024—2035年)》,对市区装修垃圾处置设施进行布局和优化。”徐州市城管局直属大队负责人介绍,目前,随着铜山区2座、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座具备装修垃圾处置能力的处置厂投入使用,加上原来位于徐州市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建筑垃圾处置厂,已经能够实现装修垃圾就近处置,总处置产能完全能够满足市区范围的处置需求。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随着我市在装修垃圾管理工作上的持续发力,当前,我市已经建立了一套具有“线上预约、线下服务、市场化服务、信息化监管”特点的装修垃圾处理服务模式,市民仅需要在手机端动动手指就可以轻松获得装修垃圾收运处置的一条龙服务。

“徐州市城管局始终以系统性思维推进装修垃圾管理工作,综合各项工作举措,已基本完成了装修垃圾从收集到运输再到末端处置的闭环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完成了装修垃圾从源头管控到运输过程监管再到末端规范处置的全过程管理体系建设,具有‘徐州特色’的装修垃圾管理模式基本成形。”徐州市城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该局将继续推动装修垃圾管理工作提质增效,持续放大装修垃圾管理“徐州模式”的优势,通过宣传引导、加快管理、执法保障等手段,增强社会大众规范处置装修垃圾意识,约束处置行为,并依法查处相关违法违规行为,以实际行动维护城市市容和自然生态环境。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阅读付费版面提示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