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正喜
“您好,我是徐小爱,企业开办、积分贷、出口退税都可以问我。”今年4月,徐州数智政务人“徐小爱”正式上线,集成200余类高频事项,实现15个网办政务事项“即问即办”,身份秒认证、信息自动填、证照一键查、线上一次办,让群众办事更智能、更便捷、更高效。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今年以来,徐州锚定打造“全国一流、区域领先”营商环境目标,聚焦“制度精准性、市场活力、政务效率、监管柔性、政商互信”五大维度,系统推出百项改革、千项服务,持续放大“营商”变“赢商”的强磁效应。
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全市新登记经营主体133861户,同比增长7.22%;其中企业新登记50384户,同比增长22.81%。
优化环节 降本增效
走进徐州经开区政务服务大厅,传统的“面对面”柜台已被开放的“肩并肩”服务区取代,实现“e窗”办理、全流程“一网”协同。徐州经开区全国首创“e窗行”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通过构建标准体系,将234项内部标准涉及的15个环节压缩为“一个环节、一刻钟办结”,群众满意指数攀升至97.23分。
作为全国14个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之一,徐州加快构建“核心枢纽+支撑基地”高效集疏运网络体系,推进“铁路快速通关”模式应用,有效缩短货物在口岸的停留时间,降低仓储成本,进一步为企业降本增效。
沛县建立环微山湖区域市场监管新机制,由市场监管部门牵头,联合发改、司法、财政等部门,探索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综合监管新场景,助力省际交界地区统一大市场示范区建设。铜山区与安徽段园镇共建跨省“飞地”信用监管示范区,统一标准、互认结果,有效破解“两地跑”“标准不一”等难题。
市公安局完善涉企诉求“e呼即办”机制,对一般涉企执法类诉求实现30分钟内受理、半个工作日内联系、5个工作日内反馈。推行大型活动“无感安保、有感服务”,全面实行“线上申报、并联审批”,保障“苏超”、演唱会等活动安全有序开展。
模式创新 高效办事
“交地即开工、拿地即拿证”在徐州已成为常态。新沂市推行企业“云享登记”新模式,搭建跨省远程办事“便利桥”,已对接上海、浙江、安徽等多地登记机关,成功办结徐州首例长三角“一网通办”企业变更登记。
“空空中转”“一单制”等模式将通关时间再压缩——跨境电商货物在徐州观音国际机场完成安检、查验后,经湖北鄂州花湖机场可直飞全球,整体时效较传统模式缩短24小时,每柜节省成本1800元。
通过企业信息变更“一件事”数智化改造,徐州实现涉企登记6部门事项网上并联办理,推进“注销登记一件事”改革,逐步实现“一表采集、全程网办”。
法院“案件空间”平台推动司法效率向政务效率看齐:涉企纠纷“一案一空间”,调解周期缩短45%,执行到位率提升30%,真正实现“指尖诉讼、一次不跑”。
金融活水 助企“解渴”
“不用抵押、不用担保,积分也能换贷款。”我市金融机构探索开展“企业创新积分贷”试点,将专利、软著、研发投入等折算为信用积分,线上申请、秒申快贷,显著提升企业融资效率。前三季度,全市金融贷款余额增长12%,其中投向实体领域贷款增长19.2%。
市财政局通过财政贴息支持设备更新,助力中小企业轻装上阵。财政金融政策协同发力,精准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激发实体经济投资活力,不仅缓解资金压力,更推动技术升级与绿色转型,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新动能。
丰县构建“县—镇—社区”三级融资链,金融村官与融资服务专员走访9841户小微企业,累计投放贷款100亿元。沛县发放“无还本续贷”21.3亿元,为企业节约“过桥”成本超8000万元。
我市还积极开展国际货运班列“一单制”融资试点,构建“班列+贸易+金融”一体化高效运营机制,助力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缓解资金压力、提升运输效率,实现外贸“物畅其流”。目前,“一单制”提单物权化改革已累计服务6082标箱,撬动贸易额32亿元。
暖心服务 精准护航
“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码上完成。”我市持续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任务制定、年度任务与专项检查任务管控、省市“边界”监管“三个一体化”,建立“综合查一次”应用场景,推动市场监管、税务、环保等部门“共享任务池”,开展“扫码进企”,实现跨域联合监管常态化、实效化。
过去,开具证明事项涉及部门多、时间跨度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如今,经营主体通过“信用中国(江苏徐州)”网站或“信用徐州”微信公众号实名认证后,即可在线“一键”申请,快速获取“一纸”证明,替代以往赴多个部门办理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的繁琐流程。
蔺家坝船闸自今年5月1日起实行“零收费”。以准载6000吨级的一推三船队为例,过闸一次可节省3800元,船舶运输成本降低0.6至0.8元/吨,推动运输企业向绿色能源、船舶大型化方向发展,并吸引新用户加入水运行业。
“把最难的事交给政府,把最好的环境留给企业。”徐州将始终秉持“用户思维、客户体验”,持续以营商“软环境”铸就发展“硬实力”,推动营商环境从“单项优势”迈向“系统赋能”,让徐州成为企业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的投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