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慧
当下,区域发展的竞争,正迈入一个全新的维度:从拼政策、拼资源到拼生态、拼内涵。除了高效的服务、开放的市场,润物无声的“人文土壤”,同样是一座城市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硬支撑。
企业择木而栖,人才择城而安。一座博物馆的策展水准,一片街区的更新品质,乃至市民的文明素养、城市的审美格调,都体现着这座城市的治理水平与发展潜力。可以说,人文环境的优劣,也是投资者洞察一地发展前景的重要“风向标”。
对此,徐州有着深刻的体会。作为两汉文化发祥地,徐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厚的文化积淀。近年来精心打造的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正是将人文底蕴转化为环境优势的生动实践。它不仅是对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修复,更是一次城市功能、文化气质与商业生态的融合再造。当游客与市民漫步其间,能够直观体会到徐州在守护城市记忆、提升生活品质、激发文化活力方面的坚定决心与扎实能力。这样的城市空间,本身就是一张极具说服力的“招商名片”。
人文环境对营商环境的赋能,更深层次地体现在对“人”的吸引与凝聚上。一个有底蕴、有温度、有活力的城市,能够给予人才深层次的归属感与精神满足。在徐州,云龙湖畔的风景、音乐厅里的旋律、艺术馆中的色彩,与这座城市“有情有义”的品格共同交织,形成一种“近者悦、远者来”的强大磁场。创新需要灵感,创业需要韧性,这些都离不开一片丰沃文化土壤的滋养。当人才不仅为“薪”而动,还为“心”而留时,一座城市便获得了最持久的发展动能。
优化人文环境,亦需系统思维,久久为功。深入实施“彭城英才计划”,为人才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让“一城青山半城湖”成为市民可享、客商可见的生态福祉;构建包容开放的社会氛围,让本地人与外来者都能找到归属感……这些举措,共同塑造着一个近悦远来、宜居宜业的人文环境,为城市锻造出超越传统要素的深层竞争力。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片“更好”的广阔天地,正蕴藏在人文环境的不断优化之中。让我们持续深耕,让深厚的人文气质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转化为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金凤凰”栖居于这片充满活力与温度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