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2025年10月16日
语音

热流涌彭城,暖意融融润民心

——市人大常委会多维发力打通集中供热『堵点』

本报记者 郑玉倩 通讯员 周林 姜寒志

深秋彭城,凉意渐浓。云龙区蝶梦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几位老人围坐闲谈,脸上满是舒心的笑意:“往年这个时候,总为暖气不热犯愁,今年修订后的《徐州市集中供热条例》一出台,咱们心里彻底踏实了。”

这份踏实,鼓楼花园小区居民张大爷同样深有体会。“以前最怕管道漏水、室温不稳,问题反映了也难以及时解决。现在新修订的条例实施后,供热企业直接负责到入户阀门,就连测温、退费的标准都写得明明白白。”他指着墙上张贴的供热服务卡,话语里满是满意。

…………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这些温暖场景的背后,是徐州市人大常委会近两年来聚焦群众“供暖焦虑”的持续发力。

近年来,随着城市扩容,热源紧张、管网老化、服务滞后等问题日益凸显,影响群众过冬体验。对此,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精准对接民生需求,通过立法修订完善供热管理机制,用制度保障热流顺畅涌动,让政策红利直抵基层“末梢”。

立法破冰

法治保障托起“温暖底线”

作为江苏省唯一一个实行集中供暖的城市,徐州每年11月21日至次年3月10日为法定供暖期。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原有的《徐州市集中供热条例》逐渐难以适配新需求,一系列民生“痛点”(供热“堵点”)日益凸显:老旧小区供热设施因产权界定模糊,陷入“年年修、年年坏”的循环;新建小区常因入住率门槛限制,被挡在“供暖门外”;室温检测、退费标准缺失,导致供需纠纷频发。

民生所忧,立法所向。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人大立法的发力点。面对原条例难解的“新困新忧”,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将条例修订列为2025年“头号立法工程”,精准锚定规划滞后、权责模糊、服务缺位、监管失范四大核心症结,一场“带着问题走基层、聚焦民意定举措”的立法实践就此拉开序幕。

——民意直通立法一线。调研组深入蝶梦社区、泰山社区等基层立法联系点,召开座谈会10余场,梳理居民关于“明确退费标准”“老旧设施维护责任”等建议47条,“老旧小区设施谁维护”“测温争议如何裁决”等问题被纳入法条。

——关键条款精准破题。降门槛,新建小区申请供热户数比例从60%降至40%,并允许供用热双方协商供热;明权责,老旧小区设施经业主大会同意可移交供热企业统一维护,未成立业委会的由街道代签协议;强服务,要求供热企业24小时内响应测温,第三方检测费用由责任方承担,按温度区间阶梯退费。

——技术赋能制度设计。人大代表提出的“分段维护责任”建议被采纳,明确以热源厂区红线、小区建筑红线、入户阀门为节点,划分责任;法律顾问论证会则推动“安全防护距离”“供热协议强制签订”等专业条款落地,划定供热设施安全防护距离,要求设置警示标志,实现从“物理供热”到“制度供热”的跨越。

2025年10月1日,新修订的《徐州市集中供热条例》施行。翻看新规内容:从供热站管理到个人权益维护,新条例都作出了明确规定,这道覆盖全市180余个供热站的法治屏障,让群众对即将到来的寒冬充满了暖意与安心。

监督攻坚

重点督办贯通“暖流梗阻”

“供热管道修了坏,坏了修,实际供暖天数不足却退费‘无门’”“转供环节多,室温常不达标”……2024年年初,市人大代表马芳在调研中记录下群众的“暖气牢骚”。她在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交的《关于强化集中供热监督检查的建议》,被市人大常委会列为年度重点督办建议。

今年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代表宋莲提交了《关于加强集中供热管理,提高我市供热质量的建议》,围绕“老旧小区供热设施老化,‘跑冒漏断’和设备故障等问题还时有发生”“供暖期结束后的退费矛盾问题比较突出”等方面的问题和建议,同样引起市人大常委会的高度关注。

去年11月6日,市委书记宋乐伟带队深入“北热南送”西线中继泵站、“汽改水”工程项目开展调研并召开座谈会,指出要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回应群众关切,不断优化供暖服务、提升供暖质量,强调要以《徐州市集中供热条例》修改为契机,全面分析研究、深入破解集中供热工作中发现的各种矛盾问题,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提速“北热南送”“汽改水”“转改直”等工程,为安全稳定供热提供坚实保障。

今年10月11日,市长沈峻峰带队走进彭祖大道联通管工程项目和“北热南送”东一线工程现场调研,强调要把集中供热工作摆上更加突出位置抓紧抓实,不断提高集中供热质量,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人民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针对“老旧小区移交难”等顽疾,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安顺多次带队深入蝶梦社区、泰山社区等基层立法联系点,召开座谈会10余场,梳理出产权模糊,维护责任“悬空”;转供环节偏多,温度“跳水”;新建小区因入住率门槛高“供不上暖”等具体问题。

与此同时,市人大常委会创新构建“四个一”监督闭环,通过四维监督机制穿透执行梗阻:每季一通报,公开热源保障、管网改造进度;半年一督查,联合住建、城管部门检查企业;年中一报告,向常委会会议提交整改清单;全年一审议,结合政府专项报告开展满意度测评。市人大监督的刚性,催生了工程的实质性变革:沂沭泗水利局宿舍等3个小区完成设施移交,今冬实现直供;华润热力等企业投入2.1亿元改造“汽改水”管网,热损率下降18%;12345热线涉暖问题30分钟转办、当日办结,效率提升50%。市住建局负责人坦言:“人大督办单就是供暖倒计时,马虎不得。”

服务升级

精细治理织密“温暖网络”

法治筑基、监督护航之外,服务的精细化水平,直接决定着供暖暖流能否精准抵达群众心间。为此,徐州市人大常委会持续推动供热服务网络向“最后一米”延伸,用精细举措织密民生保障网。

——智慧供热解民忧。坚持数据赋能,建立供热管网GIS系统,实时监测2.6万个节点温度;突出应急保障,组建200人抢修队,将故障修复缩至4小时内。

——部门联动成合力。泉山区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将“供热设施移交”列为重点办理建议;市12345热线同步升级,供热问题30分钟内转办,效率提升50%以上。

——绿色转型赢称赞。面对“供暖争议”,全市上下联动积极探索低碳路径:新汇热电投用生物质耦合发电,年减碳12万吨;钢铁厂工业余热回收,惠及3万户家庭;推行建筑革新,保温外墙改造,能耗降低25%。

当寒露的第一缕凉风拂过云龙湖,徐州已交出一份亮眼的“温暖答卷”:集中供热覆盖率提升至93%,供暖投诉量同比下降47%,12345热线收到的感谢工单增长3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张颖在督查笔记中写道:“供暖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温度计上的每一度刻度,丈量的不仅是民生保障的厚度,更是城市治理的精度。”

民心所向

暖流涌动见证“彭城温度”

从立法调研时的民意恳谈会,到代表建议的跟踪督办落地;从条例修订中的条款反复斟酌,到街头岗亭里为群众备好的温水热茶,徐州市人大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实际行动,将集中供热这一系统工程,打造成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范例,更以“小暖气”为抓手,撬动了“大民生”的全面改善。

鼓楼区彭城七里的交通堵点,借供热改造之机同步完成优化;贾汪区人大代表走进暑托班,开设“供热安全课”,惠及6000余名儿童……民生改善的场景在彭城大地不断涌现。

不仅如此,市人大还将供热督办的成功经验,复制推广到电梯更新、危房改造等民生实事领域。截至目前,全市民生实事项目办结率已提升至93%。

当“北热南送”管网跨越黄河路延伸铺展,徐州正以“枢纽链接”之势重塑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向西联合皖鲁豫多市组建产业联盟,向东携手共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这座老工业城市的“温度”,已从百姓家中的暖气管,蔓延至高质量发展的脉络深处。

供热工作从“边缘地带”向“前沿阵地”的转变,背后是徐州市人大以一道道监督铁痕践行的庄严誓言——让每一份民意都成为城市进步的刻度。供暖表盘上跳动的数字,丈量着立法与民意之间的距离;督办清单上逐一勾销的条目,标注着民主与民生的交汇点。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阅读付费版面提示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