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新会 李权 张雷
铜山区东北隅,柳泉镇西堡村,这个常住人口4000余人、七成村民姓胡的村庄,因一个家族的抗战传奇,被深深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秋日,小王山静默如黛,山脚下的西堡烈士陵园松柏苍翠、松涛阵阵。高耸的石坊上,红色挽联遒劲有力:“抗战风云运河英雄忠魂不泯垂千古,精昭日月柳泉儿女浩气长存壮山河。” 拾级而上,百米石阶尽头,运河支队革命烈士纪念碑傲然挺立。纪念碑南侧,胡大毅、胡霖两位烈士的墓碑并肩而立,静静守护着这片他们曾浴血奋战的土地。陵园西侧一墙之隔,长眠着运河支队第三任支队长 —— 胡大勋。
一门双英烈,七口齐抗战。胡大勋家庭的抗战故事,穿越似水光阴,至今仍在运河两岸传颂。
胡大勋:
能文能武的 “两栖英雄”
西堡村三面环山、一面向湖,村中心的一座百年老屋静静伫立,斑驳的石墙、半掩的木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这就是胡大勋的老家,当年运河支队的战士们常在这里秘密活动。” 西堡村党总支第一党支部支部委员胡立层指着老屋,告诉记者,1898 年,胡大勋就出生在这里。
“提起运河支队,就绕不开胡大勋,他是贯穿支队发展的灵魂人物,是一位叱咤风云、令日军闻风丧胆的抗日英雄。”“中国好人”、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党支部书记胡军英的话语,将记者的思绪拉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
1938 年 5 月,徐州沦陷。胡大勋以第五战区游击总指挥部特务总长的名义,在身为共产党员的胞弟胡大毅协助下,迅速拉起一支 200 余人的抗日武装,活跃在贾(汪)柳(泉)铁路两侧,与日伪军展开周旋。1940 年 1 月1日,包括胡大勋所在队伍的4 支地方抗日武装,正式合编为八路军 115 师运河支队,胡大勋任参谋长,后接任第三任支队长,成为运河支队的核心领导者。
“首战杜庄、智取小杏窝、夜袭黉学兵营…… 在运河支队任职期间,胡大勋带领军民开展了无数次艰苦卓绝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狠狠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日军的特务调查机关曾经将他列为对治安有威胁的‘匪首’。”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馆长胡大贵说。作为胡大勋的本家同宗兄弟,他从小就听着胡大勋的英雄事迹长大,那些浴血奋战的故事,早已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
除了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胡大勋还参与开辟了一条从新四军驻地盱眙县黄花塘出发到达延安的秘密交通线。这条交通线在抗日战争期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运河支队先后护送陈毅等1000多名干部,安全往返于敌后抗日根据地和延安之间。
胡大勋任运河支队支队长期间,正值抗战最艰难的岁月。他始终坚持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积极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他的努力下,国民党苏鲁边游击司令韩治隆的部队最终选择在苏鲁边境保持中立,这一转变让当地日伪顽与八路军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变化。更令人钦佩的是,为了营救被日军包围的国民党抗战将领李明扬,胡大勋和警卫员分头引开日军,为李明扬争取撤退时间。李明扬成功脱险,胡大勋却英勇负伤。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得知此事后,盛赞胡大勋为 “孤胆英雄”。
“他不仅是战场上的英雄,在和平建设时期,也为徐州的发展立下了新功。” 胡军英介绍,1949年2月,时任鲁南三分区副司令员的胡大勋转业回到家乡,担任徐州市建设局第一任局长。1953年,他主动请辞,投身黄河故道的风沙治理,带领职工在七里沟荒滩上种下第一片果园。因为果园建设取得巨大成功,这位曾经驰骋运河两岸的“抗日英雄”,又被评为“全国劳动英雄”,从战场英雄变身建设模范。
1964 年10月24 日,66岁的胡大勋因积劳成疾,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这片土地。一副挽联道尽他的一生:“求解放抗战杀敌,疆场指挥一心为革命;改自然造林防沙,河滩建园绿化利人民。”这便是胡大勋,一位能武能文、一生奉献的“两栖英雄”。
胡大毅:铁骨铮铮的“喋血勇士”
西堡烈士陵园内,一块石碑上清晰镌刻着胡大毅的生平和事迹:“胡大毅生于 1914 年,铜山县柳泉乡西堡村人……1940 年初部队编为八路军115师运河支队,他任第二大队大队长,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屡建奇功……”
胡大毅是铜山地区早期的共产党员,也是胡大勋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在胞弟胡大毅的影响下,胡大勋逐渐接受进步思想,最终投身革命,兄弟二人并肩作战,成为运河支队的“铁血兄弟”。
1938年徐州沦陷后,胡大毅与共产党员陈诚一积极联络进步人士,组建了苏鲁边区抗日游击队。1939年5月,陇海游击支队运河大队组建,胡大毅任大队长;1940年初,运河大队编入八路军115师运河支队,胡大毅任第二大队副大队长。1940年春,驻贾汪的日伪军多次进犯黄邱套地区,胡大毅带领部队与敌人巧妙周旋,凭借灵活的战术和顽强的斗志,一次次击退敌人,成功巩固了黄邱套抗日根据地。
“胡大毅指挥的夜袭贾汪战斗,是运河支队历史上的经典战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胡军英向记者讲述了这场战斗的经过。
当时,日军占领贾汪煤矿后,为维护矿区统治,派遣中队长寺西四郎带领一队日军驻守,同时安排一支伪矿警队住在贾汪镇的圩子里,日伪军总人数达300多人。这些日伪军在当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深受其害。1940年8 月,运河支队二大队成功打退贾汪日军的一次“扫荡”后,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决定夜袭贾汪。
战斗前,运河支队二大队侦察参谋谢绍唐在情报员王脉凤的帮助下,多次乔装进出贾汪,详细勘敌情,为夜袭战斗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战斗当天夜里,运河支队二大队九、十一中队和手枪队在副大队长胡大毅、大队参谋长王福堂的率领下,于午夜前悄悄潜伏到贾汪镇南门外。零点刚过,作为内应的南门岗哨杜玉才按照约定,悄悄打开南门。运河支队的指战员们,迅速冲进伪矿警队队长李昌明部驻地鹿家楼。负责岗哨的伪军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当场生擒。狡猾的李昌明听到枪声后,翻墙逃跑,侥幸躲过一劫。其他几十个伪军还没来得及拿起武器,就成了俘虏。住在附近“官房”里的日伪军,被运河支队的机枪火力封锁,根本不敢出来增援。短短一个小时,夜袭贾汪战斗就胜利结束,运河支队无一伤亡,还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百姓的抗日信心。
然而,英雄的脚步却在1941 年戛然而止。这一年农历八月廿七,胡大毅带领通讯员完成任务后,在返回部队驻地河泉村的途中,因夜色浓重,不慎误入东河泉顽军孙业洪部营地,被顽敌扣押。随后,他被押到张家沟村外的一条河沟里,英勇就义,年仅27岁。
“他被敌人用枪顶着胸口,还在高呼‘共产党万岁’!”胡立层眼眶泛红,“在我们西堡村人的心里,胡大毅就是‘铁骨铮铮’的代名词,他的事迹永远激励着我们。”
胡霖:从文入武的热血青年
在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的展柜中,一双泛黄的白色粗布袜子静静陈列着。每当讲解员讲到这双袜子,声音总会忍不住哽咽:“每次看到这双袜子,都让人忍不住落泪。这是胡霖的母亲亲手缝制的,可胡霖只穿了不到一天……”
胡霖是胡大勋的次子,1922年出生。据胡军英介绍,胡霖早年加入八路军115师苏鲁支队政治部文艺队,是文艺队的骨干队员。当时,抗战形势严峻,前线兵力紧张。胡霖主动要求调回运河支队,投身一线战斗。在父亲的影响和战场的磨砺下,胡霖迅速成长,从一名文艺宣传员,逐渐成长为一名能带领战士冲锋陷阵的指导员,在多次战斗中表现英勇,屡立战功。
“为保证我野战军夺取中心城市,迫使负隅顽抗的日、伪军彻底投降,1945 年10 月28日,已编入山东军区警备第九旅第十八团的运河支队接到紧急命令:破袭津浦铁路柳泉至韩庄段,炸毁韩庄运河铁路大桥和公路大桥,阻止国民党军北犯。”胡军英说,“接到命令后,二连在连长单立珍、指导员胡霖的带领下,先后于 11月2日和14日两次执行炸毁韩庄运河铁路大桥的任务。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炸毁大桥,使津浦铁路陷入中断,出色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此役过后,十八团与兄弟部队并肩作战,牢牢守住了山东南大门,为解放战争决胜山东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5年11月,胡霖率领二连战士在铜北后八丁(今铜山区柳泉镇八丁村)执行战斗任务时冲锋在前,壮烈牺牲,年仅23 岁。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后,胡大勋强忍悲痛,让警卫员掀开覆盖胡霖遗体的白布,查看子弹的射入位置。当得知子弹是从前额打进去时,这位经历过无数生死考验的老战士缓缓说道:“从前面打进去是好汉,从后面打进去是孬种,胡霖是好样的!”
胡霖牺牲后,他的母亲强忍悲痛,从儿子的脚上脱下了那双亲手缝制的白色粗布袜子珍藏起来。2014年,胡霖的家人将这双袜子捐赠给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成为馆内最动人的展品之一。
硝烟早已散尽,岁月悄然流转。在柳泉镇八丁村北部,胡霖牺牲的战场早已不复当年的模样。曾经的砂石沟上,建起了一排排整齐的民房,村民们在这里过着平静幸福的生活。
如今的西堡村,除了2700亩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还发展种植了4000亩 “黄金冠”黄桃,亩产量可达6000斤至8000 斤,远销全国各地,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每年清明,西堡村的村民都会自发来到西堡烈士陵园,为烈士们献上鲜花;周边学校也会组织学生前来祭扫,聆听抗战故事,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老百姓的日子越红火,就越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这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永远不能忘。”49 岁的村民毕兴姚感慨地说。
“胡大勋一家,就有七口人参加运河支队,全部战斗在抗战一线。这样的家庭不是孤立的个体,他们是那个烽火年代千千万万抗日家庭的缩影。”胡军英深有感触地说。在运河支队中,像胡大勋家庭这样,父子、兄弟、叔侄并肩作战的情况还有很多。在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的墙壁上,密密麻麻地记载着运河支队烈士的名单,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着一段悲壮英勇的故事。
大河东去,滔滔运河水见证了那段烽火岁月;精神不灭,革命先烈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