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雷 通讯员 胡晓璐 崔琳
“咱们虽离开了讲台,可‘育人’的本分不能丢。社区就是咱们的‘新课堂’,居民邻里都是咱们的‘学生’。”近日,在徐州工业园区岗子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场老教师志愿服务队座谈会气氛热烈,队员常立成的话语里满是热忱。
这支平均年龄超60岁、共15人的“银发队伍”,以教育者的专业素养与长者的温情,活跃在矛盾调解、文化传承、儿童看护等领域。他们用皱纹里的智慧、鬓角间的坚守,把三尺讲台“搬”进社区街巷,在基层治理的画卷上,晕染出一抹温暖动人的“银色风景”。
今年夏日,岗子社区一户居民家中传来激烈争吵——老两口因琐事红脸,邻居围在门口却不敢上前。63岁的常立成闻声赶来,拨开人群轻声劝道:“老哥哥老嫂子,气坏身子不值当,咱慢慢说。”他先听老大爷抱怨“老婆子太固执”,再拉着老太太聊“几十年的夫妻情”,转头又跟老大爷说:“男人让一步,家庭更和睦。”半小时后,老大爷主动道歉,老太太擦去眼泪,围观居民纷纷竖起大拇指。“今年我参与调解的矛盾就有5起,都是家长里短的小事,只要耐心听、好好说,没有解不开的结。”常立成说。
今年以来,徐州工业园区深入推进“十必联”群众工作法,尤其注重“情绪清单”机制的精准落地,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分层分类暖心帮扶,实现了服务精准化、长效化的双重突破。截至目前,老教师志愿服务队已累计调解邻里矛盾17起,劝阻口角纷争10起。平日里,他们还跟着网格员一起“扫街”,宣传消防安全和防诈骗知识,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反馈。队员们总说:“这些事看着小,关系到大家的安全,一点都不能马虎。”
每年暑假,岗子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满是孩子的笑声,老教师们把“课堂”搬进了社区。常立成捧着历史书,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其他老师则坐在孩子身边,辅导作业、教安全知识。“以前暑假没人看孩子,总担心他乱跑,现在有老师照看,还能学知识,我们上班也安心。”岗子社区居民和建群的话,道出了双职工家长的共同心声。在暑托班里,老教师们不只是“看护者”,更是“引路人”——他们组织集体游戏,教孩子团结协作;开展书法课,让孩子感受传统文化,把暑期课堂变成了孩子们的“成长加油站”。
每年春节前,岗子社区广场总是热闹非凡,红纸上的墨香飘满街巷。老教师们铺开红纸、拿起毛笔,一个个饱满的“福”字、一副副喜庆的春联在笔尖流淌,居民们排着队,满心期待地领取手写春联。“买的春联没年味,老师写的有温度,贴在家里心里暖乎乎的。”居民们接过老教师手写的春联,笑得合不拢嘴。此外,作为岗子社区“翰墨书香志愿服务队”的核心力量,老教师们已连续6年参与岗子社区农民书画展,用笔墨延续文化血脉。
提起老教师志愿服务队,就绕不开岗子社区老教师吕世喜。这位有着45年党龄、4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退休后仍怀揣“育人”初心。他牵头组建志愿服务队,把精力放在社区孩子们身上——给留守儿童送衣物,用工资给困难孩子买书本,家里成了“免费辅导班”,孩子有难题,他随叫随到。“凡对学生有益的事,我都愿意做。”吕世喜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也用行动践行着承诺。他还被评为“贾汪正能量 身边好榜样”,成为群众身边的“凡人微光”。
更值得一提的是,吕世喜还带领老干部、老教师,耗时两年编纂《岗子村志》。为收集资料,他们顶严寒、冒酷暑,往返几十里路走访老人;为核实一个细节,他们反复修改、多次讨论。吕世喜的原稿上,密密麻麻写满批注,有些批注甚至比原文还长。最终,一部涵盖岗子社区建置、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共35章、127节、23万字的村志完成,成了社区的“百科全书”。“退休后还能为社区做些事,我心里高兴。”吕世喜如是说。
“他们是矛盾纠纷的‘解铃人’,是文化传承的‘播种机’,让社区治理有了温度。”徐州工业园区岗子社区党总支书记鹿丙州深情地说。如今,这支“银发队伍”常态化活跃在社区的大街小巷——调解矛盾时,他们耐心倾听;辅导孩子时,他们温柔细致;参与社区文明实践活动时,他们饱含深情。鬓发虽白,初心不改,老教师们用默默奉献,以最质朴的方式,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温暖与力量,让晚霞在社区绽放出最美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