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云
灵巧的机器狗跳跃迎宾,各型无人机蓄势待发。9月28日,2025徐州第九届人工智能大会带着满满的科技感在苏宁广场开幕。大会以“智启鼓楼 +速未来”为主题,汇聚了近百位来自全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产业领袖和创业精英,共探技术趋势、共绘发展蓝图。16 个高能级项目集中签约,为区域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大咖论道
AI驱动产业能级跃升
大会主题发言环节,多位嘉宾分别从人工智能技术演进、前沿趋势、产业融合等多个维度分享真知灼见,展开深度对话。
徐州被誉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而鼓楼区拥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一流的营商环境和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如今,前沿技术正朝着高精度、高可靠性、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飞速发展,对于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实现精益生产和高效运维具有决定性意义。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704所副所长彭泳卿在演讲中表示:“我们将紧紧围绕徐州本地优势产业集群在智能化升级中对高端智能传感及系统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与鼓楼区共同打造一个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传感与测控智能制造及创新研发平台,直接服务于本地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并辐射整个徐州乃至全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为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注入强劲的航天动力。”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贾巍则从区域协同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他指出,徐州作为长三角北翼的重要中心城市,拥有“产业基础雄厚、区位优势独特、政策支持有力”三大特质,这恰恰能与北上广的创新资源形成互补。
“北上广创新与徐州赋能,是一场‘技术-场景-生态’的双向奔赴。”贾巍进一步提出了“北上广创新与徐州产业赋能”的具体路径,“我们期待与鼓楼携手,共同探索‘北上广研发-徐州转化’‘上海技术-徐州场景’‘全球资源-本地生态’的合作新模式,让‘实验室里的机器人’在鼓楼的生产线上跑起来。 ”
项目为王
高能级平台激活产业生态
备受瞩目的项目签约环节,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智慧医疗、低空经济等领域的16个高能级项目代表到场签约。从签约项目的类型来看,既包括基础研发平台建设,又涵盖应用场景开发,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布局。
汽车电子电气设备智能制造基地等项目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广阔,标志着鼓楼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签约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的南京聚变航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洪强难掩激动之情:“我们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将无人机察打一体化系统设备、物理拦截无人机等产品的研发与市场推广布局徐州、落地鼓楼。”他特别提到,项目推进过程中,企业的应用场景得到了招商部门专业、高效的指导和支持,这使公司更加坚定了扎根鼓楼的信心和决心。该公司技术已在徐州奥体中心“苏超”现场的低空安保中成功应用。
会场内,新项目的落地激动人心。会场外,一个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展示引人驻足。优锐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了智能护理机器人和洗澡机,工作人员介绍说,智能护理机器人能够通过传感器自动检测大小便并自动清洁、烘干;万皓集团自主研发的楼宇清洁无人机更为吸睛:载重达到60公斤,能够飞到300米的高空用高压喷头对楼面进行清洁。这些来自鼓楼区的科技成果,既是技术实力的展现,更是“AI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
9年深耕
打造AI产业“一号工程”
回望来路,鼓楼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历程可谓步履坚实。
2017年,第一届人工智能大会为鼓楼创新发展按下“加速键”。9年来,鼓楼区始终锚定“产业强区”目标,都市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路径愈发清晰,产业转型顺势而动,因地制宜谋定半导体设备和先进封测、电子信息与数字经济、智慧医疗器械“三大主导产业”。
如今,新兴产业持续壮大,半导体设备和先进封测形成研发生产链条,电子信息和数字经济在数据标注、信息推广等细分领域区域领先,智慧医疗器械实现集聚发展。今年以来,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49.8%,高新技术产业增长23.7%,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五成。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鼓楼区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增长点的不懈努力。鼓楼区将人工智能产业确立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并在产业布局上展现出清晰的战略思路和有力的推进举措,率先在全国编制县区级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构建“租金优惠+金融支持+场景开放”的全链条政策体系。在未来产业布局上,则稳步推进人工智能在高端智能制造领域应用,初步形成了低空经济研发、生产、维修、培训的完整产业链。
“近年来,乘着市‘343’创新产业集群发展的东风,我们聚焦大数据、大模型、大算力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先后集聚了一批涵盖感知感应、生物识别和智慧出行等人工智能领域头部企业,逐步形成了从技术研发到场景应用的产业链条。”鼓楼区委书记罗德清发出邀请:“鼓楼浸润惠企助企的阳光雨露,一定能够让广大企业家投资更放心、创业更舒心、经营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