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2025年09月28日
语音

彭城小剧场越来越有“戏”

本报记者 张瑾

金秋时节的彭城,文化气息愈发醇厚。国庆黄金周前的周末,回龙窝国潮汉风馆的小剧场内笑语盈盈、掌声不断。苏宁影城小剧场则依托一厅多用的超广视角舞台,在暑期接连推出精彩演出,场场反响热烈。

当下,“小而美”的小剧场以其独特的沉浸式体验,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选择。小剧场不仅走进了繁华的商圈,更成为了激活文化旅游消费的新引擎,推动了城市文化空间的更新与升级。

近距离互动留住年轻观众

小剧场戏剧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它打破传统镜框式舞台的限制,为观众带来多元、多维的感官体验。近年来,徐州着力打造“彭城有戏”品牌,推出“汉风小剧场”,拉近了戏与人的距离。如今,小剧场的蓬勃发展,正悄然激活城市文旅消费的新动能。

如何让年轻人接受影院里的小剧场?又如何将徐州的小剧场文化推向更广的舞台?今年暑假,徐州市电影协会推出的小剧场儿童剧演出季给出了答案。

在《奇幻科学秀》《沉浸式互动诗词大会·梦回长安 诗颂晋美》《冰雪奇缘》等儿童剧演出现场,演员与观众互动问答、即兴飙戏,现场气氛热烈。谢幕时,孩子们手捧鲜花涌上舞台,与演职人员签名合影。陪孩子来观看演出的孙女士表示,舞台剧表演生动,布景精美,音乐动人,不仅让孩子沉浸在童话的世界中,也能从中学习到课本以外的知识。

今年8月,第十六届中华少儿电影配音推广展示活动(江苏徐州站)吸引了全市200余名热爱配音的少年儿童。孩子们站在大银幕前,跟随经典电影练习配音,与角色共情共鸣。

“儿童剧是小剧场生存的重要支柱。”徐州市东方影剧院经理申训认为,小剧场最大的优势在于演员能与观众近距离交流,观众也能更清晰地观察演员的每一个表情与动作,从而深入理解剧情与人物。

小剧场的“无界”体验

随着时代发展与技术迭代,电影院已从单一的放映空间转型为多元文化场所,其舞台功能也在不断升级,以更好地服务观众与演员。电影院中的小剧场,在艺术普及与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今年5月投入运营的徐州市东方影剧院,是江苏省首批“电影+小剧场”多元化经营试点之一。其312座的小剧场配备专业舞台、灯光与音响设备,可满足各类小众文艺演出的需要。

连日来,剧场陆续推出《党群连心 文艺惠民》、《以爱之名·银龄》电影主题交响音乐会、《声·时代》全民合唱狂欢季、《声夏渡光年》青春共振徐州爱唱团专场、《嗨!徐州!我们来了》旅游情景剧等活动,反响热烈。

“小剧场不仅是艺术的展演空间,更是文化交融与创新的前沿阵地。”参与《琴韵优雅·音你而在》系列音乐会后,江苏模特艺术学校艺术教研室主任林耀深有感触,“小剧场为业余演员和新兴创作者提供了展示平台,让更多人得以参与艺术创作。”

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影院小剧场为观众创造了学习艺术、提升审美的机会,既丰富了大众文化生活,也推动了艺术在社会层面的传播。

6月22日,在徐报集团汉风号和徐州东方影城主办的“声世代2025 徐州全民合唱狂欢季”现场,32位“素人”歌者的精彩演出引发全场共鸣。“舞台属于每一个追梦的人。”爱唱团团长兼指挥王辛瑀表示,从空间层面看,小剧场能放大演员情绪表现张力,与观众连接更紧密,让小剧场演出达到“以小见大”,破除边界的演出效果。

小舞台迸发新活力

文化的魅力在于多元,小剧场的魅力在于普及。随着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更多小剧场融合艺术表演、互动体验与时尚消费,成为文旅融合的亮丽风景。

江苏省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副会长、徐州市电影协会会长宋军认为,小剧场是“小、深、精、广”的有机统一:小舞台、深内容、精表演、广受众。影院小剧场蕴藏大能量,其求新求变的创作理念、多元的艺术形态与有情有义的文化内核,正是徐州提升城市文化知名度、增强旅游吸引力的理想选择。

9月28日至10月27日,由徐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徐州汉文化旅游节将开展200余项活动,其中包括汉代百戏演艺、汉服游园会、汉婚展演等。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一座座小剧场坚持以小搏大、以点带面,以更富新意、更具活力的姿态接受市场检验,助力实体经济,丰富市民生活,满足游客多样需求。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阅读付费版面提示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