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2025年09月14日
语音

断货!断货! 补货!补货!

本报记者 孙亚妮 彭家一

9月13日上午,“百名村支书带货进城来——徐州市2025中秋好物大集暨‘三优三进城’”活动(以下简称“中秋好物大集”)如约而至。

活动现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市民们穿梭在各摊位前,不时停下脚步试吃、挑选、扫码下单……

据了解,本次共有100余个县区村(合作社、企业、商户)参加大集活动,不仅带来了各地特色农副特产,还把浓浓的乡情与醇厚的节日氛围,送进了市民的心坎里。

“快来尝尝咱四堡的肉酱米线!”

在铜山区三堡街道四堡社区的展位前,米线的香气飘散开来,不少市民循着味道排起了长队。

“没想到现场这么多人,本来活动9点半才正式开始,可8点就有市民来了,我们早饭都没来得及吃就‘开工’了!”铜山区三堡街道四堡社区党总支书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董降峰一边忙着招呼顾客,一边笑着说道。他身后的几份早饭已经凉透。

为了这次大集,他们特意准备了1000包米线,结果不到两个小时就销售一空。“现在村里的米线厂正加点赶工,尽快把补货送到现场。”董降峰补充道。

热气腾腾的米线,不仅征服了市民的味蕾,更让这个小村子的特色产品,成了全城关注的“爆款”。

摊位前人潮涌动,摊位后的“补给线”同样繁忙。一辆辆面包车、小货车穿梭不息,满车瓜果刚卸下,便被迅速补到摊位上。多款农特产因太过抢手,迅速售罄。“喂,今天连直播的样品都卖空了!赶紧再发一车货过来!”村干部们的补货电话不断,紧急从家乡调拨新货。

“房村镇八王村白莲藕卖爆了!这已经是我第二次回家拉货了,这种现场卖断货的感觉,真是太好了。”铜山区房村镇八王村党支部书记李桂侠告诉记者,“过去农产品滞销时,我们心里发愁,现在却是担心货不够卖,真切感受到大家对咱家乡土特产的认可。”

这种“从地里直达市集”的流通模式,既充分凸显了农产品的新鲜度和价格优势,也让城市消费者买得更放心。

除了特色美食,各类手工艺品同样备受青睐。在邳州市宿羊山镇何家村的展位前,一个个鲜红亮眼的中国结格外抢眼,许多市民驻足停留,细细把玩、挑选心仪的款式。

“这个中国结花束真好看,还很有意义。”一位大爷挑选了一个,准备送给老伴。他说,传统中国结象征着喜庆吉祥,拿来作为中秋节的礼物最合适不过。宿羊山镇创新地把中国结与花束设计结合,让古老的手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既保留了老年人喜欢的吉祥寓意,又契合年轻人的审美,成了受欢迎的节日装饰。

在人群簇拥的另一边,丁丁腔非遗传承人孙倩身着戏服,笑容满面地招呼着往来市民。她不仅在现场表演丁丁腔经典片段,还带来了多款融入丁丁腔元素的创意产品:印有戏曲花旦图案的雨伞、围裙等。“今天准备这些,就是想让更多人通过实用的产品了解到丁丁腔,让非遗文化走进大家的生活。”孙倩说。不少年轻市民被吸引,纷纷驻足,拿起手机拍照、合影,有人还买下一把坠满铃铛的“丁丁伞”:“既好看又有文化味,特别适合送人。”

一个米线摊、一束中国结、一把丁丁伞……在大集的热闹场景里,既有美食的香气,也有文化的传承。每一个摊位背后,都是一个个村庄的发展故事。

对市民而言,这是一场节前采买的便利与惊喜;对农民而言,这是“产品变销量、手艺变收入”的现实通道。

人气旺盛的“中秋好物大集”,让城乡之间的距离再次被拉近。村支书们不仅是来“卖货”,更是把乡村的好东西、好文化带到城市来,让更多人看到村子的新变化、感受到乡村的新自信。

随着夜幕将临,广场上依旧人声鼎沸。拎着大包小包的市民们满载而归,村支书们忙着清点订单、联系补货,脸上挂着抑制不住的笑容。

热闹的大集,不只是买卖的兴旺,更是乡村振兴最鲜活的注脚。市民们在大集中,感受到徐州城乡融合发展的澎湃脉动。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阅读付费版面提示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