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莎莎 梁梦雨
核雕
核雕,是中国民间传统微雕刻工艺,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为原料雕刻成工艺品,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受访人
张晨旭,独立雕刻师,微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从艺数十年,精通木雕、核雕、玉雕、竹刻等多种工艺。他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艺术,赴全国各地宣讲,免费开设雕刻教学课堂,培养出多名优秀雕刻师。他先后创办工作室、成立公司、搭建微雕基地,在社区教育中心和文化馆任教,带动家乡传统艺术发展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橄榄核在他手中翻转,刻刀尖轻触核壁,一个沉睡的微观世界,便在指尖渐渐苏醒。
在丰县孙楼街道的一间工作室里,张晨旭正俯身于显微镜前,宽厚的手掌中,一把刻刀在指间灵活转动,刀尖落处,一个不足两厘米的橄榄核上,渐渐浮现出山川舟楫的轮廓、人间烟火的细节。
显微镜下的方寸天地,是张晨旭深耕十多年的“微观宇宙”。方寸之间,竟藏乾坤万象;毫厘之上,尽显匠心独运。
初遇 微观世界里的修行路
1993年,张晨旭出生在一个与传统工艺结缘的家庭。
年幼的张晨旭总爱趴在叔叔的木工房门口,看刻刀在木板上“跳舞”。阳光穿过雕花窗棂,在地上织出细碎的图案,喜鹊的羽毛得顺着木纹走,连窗棂上的祥云都要带着几分飘动感,那些线条里藏着的美,像一颗种子,悄悄落在了张晨旭的心里。
“那时还握不稳刀,只能用铅笔在木头上乱画。”张晨旭回忆道,可叔叔从不责备他,反而会把小木块削成合适的形状,教他“先看清楚木纹的走向,再动手下刀”。
日子一天天过去,他的小木桌上堆起了一堆“作品”:歪歪扭扭的小狮子、不对称的桃花、刻得东倒西歪的小船,成了他最初的艺术表达,粗糙中藏着向往,稚拙里孕育执着。
或许是这份热爱足够坚定,张晨旭的艺术之路走得比旁人更笃定。他自幼学美术、练书法,毛笔在宣纸上留下的横平竖直,悄然打磨着他对线条的感知力。小学五六年级起,他就开始帮家里制作楼梯扶手、镂花木窗等大件木雕。
大学时,他选择服装设计专业,面对旁人不解,他有着自己的思考:“艺术是相通的,服装设计讲究比例、构图,要把一块普通的布变成有灵魂的衣服,核雕不也是这样吗?要把一个平凡的果核,变成藏着故事的小世界。”
真正与微雕结缘,源于一次偶然的市场闲逛。“看到几个橄榄核,突然就有了创作欲,买了一些带回宿舍开始琢磨。”那时宿舍空间有限,无法施展大件雕刻,他便将目光投向微雕,在桌角搭起了雕刻“小作坊”。
“一开始就想刻个像样的人物,没想到越刻越小,越刻越着迷。”张晨旭记得,第一次尝试在橄榄核上刻画场景时,光是让两个人物站得“稳”就废了三个核。刻刀太粗,他就自己磨细;看不清楚细节,他就借着台灯的光凑近了看;网上找不到系统的微雕课程,他就从木雕、玉雕的技艺里汲取灵感,一点点琢磨“怎么把大场景缩到小核上”。
毕业后,当同学们忙着投简历、找工作时,张晨旭却背着一包橄榄核,踏上了寻访全国雕刻名家的路,一心想把核雕技艺学深学透。遗憾的是,一次探访中不幸腰部受伤,落下了残疾。但是,这段挫折没有熄灭他的心中火焰,反而让他更坚定了要深耕技艺的决心。
2017年,他做了一个让家人意外的决定:前往浙江丽水的深山潜心修艺。
“想更深入感受大自然的变化,看山里的植被怎么生长、飞鸟怎么展翅、小虫怎么爬动……这些都是创作的灵感。”深山里,他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每天天不亮,就去写生,看朝阳染金树叶,晚霞落于溪面,蚂蚁爬过草叶。回到住处,便在灯下雕刻,将所见所感尽数刻在核上。
山里的日子过得很慢,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没有社交,没有娱乐,只有刻刀与核壁的“对话”。“那三年,我好像才真正懂了‘雕刻’。”张晨旭说。
匠心 方寸核上刻出乾坤万象
传统核雕多取材神话人物,形态自由,不拘细节。而张晨旭却另辟蹊径,将真实生活里的烟火气、自然中的万象之美都融入方寸核上,让每一个核都有了独特的生命与故事。
“在大物件上雕刻人像相对容易,但要在小桃核、橄榄核这么小的体积里,雕一艘船再加上多个人物,难度和耗时都是成倍往上加。”张晨旭坦言,核雕是一门减法艺术,每一刀都不可逆,需要精准的判断和十足的耐心。
核雕艺术的精髓在于“因材施艺”。每个橄榄核内部的空腔结构各不相同,雕刻时需要在不切开的情况下感知内部空间。“只能靠手感判断核壁的厚度,再决定下刀的深浅,就像中医摸脉,要能摸出核的‘脾气’。”他拿起作品《渔舟唱晚》在显微镜下细细展示:核上的老翁垂钓,童子观鱼,船底的波浪轻漾,连人物眉目间的神韵都清晰可辨。“这不是普通的橄榄核,而是一个自然畸变的果核。你看船底的水草,就是顺着它的自然纹理刻上去的。”他说,微雕是与时间、呼吸、心跳的博弈。有时为雕一个毫米级细节,他需屏息凝神,连眨眼都不敢。“稍微一晃,刀就偏了,之前的功夫就白费了。”
优质的核料是创作的基础,每一块材料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等待雕刻师去解读。“橄榄核要阴干一年以上才能用,可就算阴干了,也不知道里面有没有暗裂或夹生。”他拿起一个核对着光仔细端详,“不到最后一刀,你永远不知道它会不会给你惊喜。”
工作室的桌案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刻刀,刀头细若针尖,有的弯如新月,大多都是他亲手打磨的。“没有现成的工具能满足微雕的需求,只能自己改。”他拿起一把刻刀,刀头只有半毫米宽,“有时磨了一整天,只用一次,下次雕别的题材,还得重新磨。”
他的创作,总离不开“观察”二字。为了刻好一只金蝉,他曾把活体金蝉放在盒子里,观察它腿足伸缩、翅膀收展的姿态,后来还特意制作金蝉标本,只为看清翅膀上那细如蛛网的纹路。“只有看懂自然,刻出来的东西才是‘活’的。”
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这是张晨旭总结的创作哲学。每次拿到一个核,他先不急于下刀,而是把核握在手里,闭上眼睛琢磨:这个核适合刻什么?“就像搭积木,先把小零件做好,再拼成一个完整的世界。”
世间百态,一核尽藏。他的作品,即便放大数倍,人物神态依旧生动、细节依然井然,藏家一眼便知其神韵所在。“每个核都是独一无二的,要是刻坏了,就再也回不去了。”张晨旭说,“所以,每一刀都要对得起它的‘生命’。”
薪火 让非遗在传承中焕新生
从艺数十年,张晨旭不仅精通核雕、木雕、玉雕、竹刻等多种工艺,更致力于非遗传承,弘扬中国传统艺术。
“既然是非遗传承人,就不能把手艺藏起来,而要让更多人知道核雕,让这门手艺活下去。”为了推广核雕,他创办工作室、搭建微雕基地,在丰县中等专业学校开设社团课,在社区教育中心为留守妇女、退休人员和失业人员提供免费培训。
“微雕要耐得住寂寞,急不得。”张晨旭从不强求学员,每次有人来学,他都会倾囊相授,从选料到磨刀,从下刀的角度到观察的方法,都讲得明明白白。“不要一开始就想作品能卖多少钱,要先想怎么把它刻好。”张晨旭分享道,“只有当你不计价值,只追求完美表达时,作品才会拥有真正的艺术价值。”
2023年,随着团队逐渐壮大,张晨旭成立了徐州扶摇造物艺术品有限公司。公司的工人大多是残疾人,有人视力受限,他便教其雕刻简单纹理;有人手指不便,他亲手改装刻刀,帮对方握稳工具。“他们找工作不容易,我想多提供些机会,让他们也能靠自己的双手吃饭。”他说。
现在的张晨旭,比以前更忙了。管理公司、授课、参展,行程排得满满当当,可他依然保持着每天雕刻的习惯。不管多晚回到工作室,他都会坐在显微镜前,刻上一会儿。
如今,他的团队还把传统微雕与现代审美结合,开发出更多元的产品:浮雕壁画、雕刻茶台、工艺摆件、文房用品……每一件都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当代生活需求。他的作品,早已走出了丰县,走向全国各地,让更多人看见徐州民间艺术的魅力。
有人劝他去大城市发展,说那里机会更多,可他摇摇头:“家乡的日子安静,能让我沉下心来雕刻。”
案头的灯光下,张晨旭的刻刀仍在飞舞。显微镜下,刀尖轻旋,木屑纷飞,一个新的微观世界正在成形:青山隐隐,流水潺潺,岁月静好,万物有灵……
那个小小的橄榄核里,藏着张晨旭的热爱与执着,也藏着徐州民间艺术的希望。从一个人的“微观世界”,到一群人的“文化传承”,张晨旭用他的刻刀,在方寸之间,刻出了传统技艺的辽阔未来,也刻出了乡村振兴的文化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