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2025年09月11日
语音

火树银花回龙窝

◎岳德章

暮色慢悠悠地溜过户部山的黛瓦白墙,跨过居高临下的状元桥,悄然散开。

当最后一缕夕照躲进古色古香的屋檐,回龙窝的灯笼便齐刷刷地亮了,仿佛谁把银河的群星塞进了红灯笼,瞬间照入这片藏在徐州老城的秘境里。白昼由此切换为夜晚模式。

回龙窝的地理格局带着几分巧思。它横骑在明代古城墙上,背依城隍庙,西挨南城门,南傍老奎河,东临快哉亭公园。曾经的古民居被打造成怀旧的历史文化街区,憋屈的低洼地也全部被美化硬化,整齐划一的青石板覆盖了所有地面。

鳞次栉比的院落都是大户人家的范式,有的幽深,有的明朗,一家一个样,一户一特色,高矮搭衬,错落有致。尤其是门前的灯笼很少雷同,形状或圆或长,颜色或红或黄,配以格调众多的射灯,愈发富丽堂皇。

对了,说到灯笼,有趣得很。老老实实悬在门前的,缩头缩脑躲在墙角的,成群搭伙遮天的,步调一致列队的,嬉皮笑脸上树的,脾气古怪落单的……亮度或强或弱,距离有远有近。灯光也不是单一的,主灯辅灯组合,冷光暖光搭配,各式各样的灯箱把店家的招牌装饰得个性鲜明。满墙爬山虎的叶片似乎也学会了发光,在微风的吹拂下,陡增亮点;凑热闹的凌霄花,开成一嘟噜一嘟噜的,悠闲吹着小喇叭。绿光让植被充满着活力,黄光使道路增添了温馨,红光叫厅堂洋溢出喜庆,这大概就是“五彩缤纷”的意义吧。

人头攒动处,咖啡与奶茶争宠,甜品与书香共舞,回龙窝的慢生活被年轻人重新定义。网红小吃店前排起了长队,传统甜品铺也人流熙攘,两相对照,恰似古巷新旧交融的缩影。

历史在这里留下了细碎的脚印。灰砖墙上,能看见斑驳的砖雕——有的是衔着铜钱的蝙蝠,有的是盛开的牡丹,都是老徐州人对好日子的期冀。转角处那座修旧如旧的院落,门楣上斗大的“古巷”二字透射着迷人的魅力,两旁三节黄灯笼发出温馨的光,抱鼓石、石貔貅尽显古朴,重门之内,“吉星高照”下,生意兴隆。古建不是玻璃罩下的文物,就应该延续着生机才有希望。两处古井是沧桑的标本,大门前,古树下,雕塑栩栩如生,双眼井注视着那对幸福的洗衣母子,弥漫烟火气息。

非遗剪纸艺人的摊子人气爆满,红纸在剪刀游走间,送上“福”气,开出牡丹,蟠起灵蛇,请来苏公,灯笼的红光印在艺人鬓角的白发上,有种时光停滞的温柔。随处可见穿汉服的姑娘提着裙摆选景,衣袂扫过灯笼穗子,惊起一串细碎的晃动,光影似在青砖上跳起了舞。

最动人的还是老街入口,一株百年老槐上缠绕着LED灯带,夜幕降临时骤然绽放,白的像落雪,粉的似流霞,风一吹簌簌作响,仿佛一树的星辰在摇晃。更妙的是灯光映在古建筑上的模样:雕花窗棂成了灯影的画布,飞翘的脊檐挑起串串灯笼,连路边的树桩座椅都被镀上了一层暖光。有孩童戴着橙黄的手串灯奔跑,手串在灯影里闪着别样的光,与空中的星月、身旁的灯笼连成一片,差点分不清哪是人间的灯,哪是天上的星。

回龙窝的每一块砖石都记得,此处曾是九州之一,是项羽定都的西楚故地,是苏轼治水的古彭城池;这里的每一盏灯笼也在昭示,今日的徐州正书写着新的绚丽。当文旅昌盛的春风拂过,回龙窝就不再只是怀旧的符号,它更是连接古今的桥梁——让游人在品咂老城墙的历史时,也能听见城市蓬勃生长的声响。

火树银花不夜天。回龙窝的灯火里有先民的智慧,有传承的坚守,更有面向现实的自信。正如那条焕然一新的奎河,不论它绕几道弯,终究都要奔腾向海。扎根于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时代脉搏,照亮未来。

夜深时,灯笼渐次入眠,只剩几盏长明灯在巷口摇曳。青石板路上还留着灯影的余温,仿佛回龙窝在轻声呢喃:这里的故事,从来都藏在白日的青砖里,醒在夜晚的灯火中。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阅读付费版面提示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