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
当“城市逃离”成为周末经济的新潮流,徐州以农文旅融合为笔,串联起美食、历史、生态、红色等多元资源,正书写着“反向旅游”的乡村答卷。从铜山“村咖”的窑炉面包香,到贾汪房车营地的星空露营;从丰县果园的甜蜜采摘,到新沂民宿的非遗体验,徐州正以“串珠成链”的智慧,将散落的乡村明珠编织成疗愈之旅、乡愁之旅、文化之旅,让都市人在田野间找到心灵的栖息地。
以“文化锚点”串起体验链条,让历史与乡愁可感可触。农文旅融合的核心,在于让文化从“静态展示”变为“沉浸体验”。在新沂宋庄非遗民宿,游客可跟着老手艺人学扎染、制陶,触摸汉画像石拓印的千年纹路;沛县安庄渔村的柳编体验,一根根柳条在指尖翻飞,编出的不仅是簸箕筐篮,更是水乡记忆的当代延续;邳州占城知青旧居则通过老照片、旧农具与沉浸式情景剧,让“上山下乡”的红色记忆成为研学课堂的生动教材。这些文化抓手,让徐州的乡村旅游不再是简单的“农家乐打卡”,而是一场“一步一景皆文化,一草一木总关情”的深度旅程。
用“生态基底”激活自然疗愈,让山水与烟火共生共荣。生态修复的成果,正成为徐州农文旅最动人的底色。贾汪茱萸养生谷周边荒山变绿林,如今更蝶变为房车营地,游客白天在湖畔骑行、森林探险,夜晚围坐篝火观星,听风吹过树梢的自然白噪声;丰县海子崖生态自摘园里,连片的苹果、梨树下,孩子们提着竹篮穿梭,摘下的不仅是时令鲜果,更是“春种秋收”的自然教育。这种“生态+体验”的模式,让都市人在山水间卸下疲惫,实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疗愈需求。
借“美食IP”唤醒味蕾记忆,让烟火气留住游客脚步。“逛吃”是乡村旅游的永恒主题,徐州深谙此道。铜山张集镇梁堂村的“村咖”火出圈,不仅因“田野咖啡馆”的清新定位,更因现烤窑炉面包的麦香——柴火慢烤的面包外酥里软,搭配村民自种的蓝莓酱,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网红爆款”。而沛县的地锅鸡、邳州的盐豆炒鸡蛋、新沂的捆香蹄等乡土美食,则通过“农家乐+电商”的模式,从餐桌走向快递盒,让游客“吃在乡村,带味回家”。美食作为最直接的情感纽带,让徐州的乡村旅游有了“家乡味道”。
拒绝“千村一面”,让每个乡村都有“独家记忆”。乡村旅游的生命力在于特色,只有展现出差异化,让游客每次到访都有新发现,避免“去一个村等于去所有村”的审美疲劳。正如都市人期待的,他们要的不是“标准化的新农村”,而是“各美其美”的特色家园——在这里,既能找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乡愁,也能享受“卫生便捷、体验丰富”的现代服务。
从“点上开花”到“全域共荣”,乡村旅游需长效“保鲜”。农文旅“串珠成链”不是简单的资源堆砌,而是要构建“点、线、面”结合的长效机制,开发乡村版的“彭城七里”文旅品牌。徐州还需以“周末经济”为切口,进一步打通交通接驳,如开通乡村旅游专线,完善智慧服务,开发“一键预约、一码通行”平台,强化人才培育,如培训民宿管家、非遗传承人等。更重要的是,要让村民成为参与者和受益者,“旅游+富民”的模式让乡村旅游既有“面子”的光鲜,更有“里子”的坚实。
当城市的喧嚣遇上乡村的宁静,当历史的厚重碰撞现代的活力,徐州农文旅的“串珠成链”之路,正让“反向旅游”从“尝鲜体验”变为“常来常往”。未来,唯有持续以文化为魂、以生态为基,才能让每一颗乡村“珍珠”都闪耀独特光芒,让徐州的乡村不仅成为都市人的“周末目的地”,更成为乡村振兴的“幸福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