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2025年09月11日
语音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徐州工程学院探索“AI+”人才培养新路径

本报记者 魏欣

在徐州工程学院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学生们轻点鼠标,便能“进入”智能工厂调试生产线;AI助学平台如同一位敏锐的私人导师,为每一位学生动态生成个性化学习方案;智慧教室中,教师借助人脸识别系统实时捕捉学生的听课状态,并依托“课前测”“随堂练”等信息化工具产生的数据,精准把脉每个人的知识掌握程度……

金秋9月,漫步徐州工程学院,一幅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正徐徐展开。

战略引领

擘画“AI+教育”新蓝图

大学专业培养方案如何融入AI素养?课程与教学如何实现AI助力创新?实践教学如何借AI提质增效?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如何实现智能化?……8月30日,徐州工程学院图书馆报告厅内,一场关于“人工智能赋能本科教育教学”的研讨会气氛热烈。“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变革,更是教育生态的重构。”徐州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李苏北在发言中表示,“我们必须把握先机,将AI打造成为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这次会议上,徐州工程学院正式发布 《人工智能赋能本科教育教学行动方案(2025-2027)》,并成立校级“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这标志着学校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徐州工程学院制定了清晰的“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蓝图。“我们的目标是构建‘1233228+X’体系,即到2027年,建成1个教育大模型,推出20多个微专业,建设300多门AI融合课程等。”教务处处长王朋向记者表示,作为扎根区域的应用型高校,徐州工程学院紧扣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需求,全面启动“专业+AI”改造升级,加快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

专业重构

培育“人工智能+”新体系

新学期伊始,徐州工程学院的课程表上多了不少新鲜内容。《计算思维与人工智能基础》成为全体本科新生的必修通识课,此外还有18门AI相关选修课供学生选择。

“我们根据理工、人文、经管等不同专业类特点构建了分类分层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鲍蓉教授介绍说,“学院的信息类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从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到‘专业技能’再到‘综合训练’的递进式教学路径,实现AI+专业改造。”

为对接江苏省“1650”产业体系与徐州市“343”创新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紧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徐州工程学院持续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加强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等专业建设,并积极申报新设信息安全、大数据与智能决策等“人工智能+”交叉专业,逐步构建起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此外,学校着力打造信息科学类专业群,面向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需求,对接软件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从课程、实验条件及师资等多维度强化专业建设,涵盖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为“人工智能+”专业体系的构建提供坚实支撑,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规模与质量。

围绕优势学科,学校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人工智能与其他专业交叉融合,开设“人工智能+”微专业,重点建设如“人工智能+工程机械”“人工智能+智慧建造”“人工智能+新能源”“人工智能+食品快检”“人工智能+电商运营”“人工智能+数字文创”等方向。通过优化“岗位能力+人工智能能力”模块化课程,推动专业与行业企业共建微专业,探索“微专业证书+岗位资格证书”双证融通模式,深化产教协同育人,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预计到2027年,建成10个“人工智能+X”交叉微专业。

教学方法的变革同样令人瞩目。在一节高等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智慧教学平台实时查看学生学习情况,系统自动推送差异化练习题。不少老师都表示:“过去同样一道题要讲好几遍,现在AI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提供个性化辅导,教师可以更专注于启发思维。”学校构建多维质量评价体系,引入企业导师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系统性改革,着力破解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脱节、校企合作深度不足、质量评价标准单一等关键问题,力争3-5年内建成区域内一流、省内有影响的人工智能应用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

空间重塑

构建“虚实融合”新场域

在徐州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记者看到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生动实践。学生们正在通过虚拟仿真平台,操作远程操控实验设备。

“我们构建了‘课堂-课程-专业’螺旋提升的模式,依托智能教学环境,师生可随时随地访问资源,并通过数据驱动实现教学精准调控。”机电工程学院教授郭华锋指着屏幕上的数据流介绍,“通过构建‘虚实融合、内外融通’的新型教学空间,实现超低延迟的线上线下教学互动。这种智能教学环境不仅支持师生随时随地访问课程与协作工具,更能通过数据驱动实现教学过程的精准调控与个性化干预,为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核心技术支持。”学校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数智化改造升级,推动人工智能与多专业交叉融合,将计算思维与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融入专业建设各个环节。通过在专业教学中引入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并借助智能工具完善专业图谱,学校加强建设智能化教学与创新实践平台,深化人工智能与传统专业的融合。学校将启动2026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素养要求,构建“专业+AI”培养体系,鼓励设立人工智能与学科融合课程、荣誉课程,推动课程人工智能化转型。计划至2027年,每个专业至少开设1门数智赋能交叉课程,并完成10个专业的数智化转型升级。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张群表示:“我们正在构建以虚拟仿真和数字孪生技术为核心支撑的虚实融合实践教学新形态,实现实验场景虚拟化、实验过程可交互、实验数据智能化处理,全面提升实践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双元育人

打造“产教融合”新范式

产教融合是徐州工程学院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特色。学校与徐工集团、协鑫集团、京东科技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建设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江苏省现代产业学院,持续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

在工程训练中心,机械专业大三学生李同学正借助数字孪生技术调试一条智能生产线。“系统能够实时模拟设备运行状态,极大提升了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效率。”他一边介绍,一边在触摸屏上熟练操作。

学校持续深化校产融通与产教融合机制,与多家国内知名企业、科研机构及行业学会紧密合作,联合打造人工智能实践应用平台。通过系统开发实践教学项目,学校在项目式教学中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作用,涵盖文献查新与分析、实验设计与优化、数据处理、论文翻译与润色、创业项目模拟等多个环节,全面支撑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

学校鼓励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创业项目及学生数字化素养竞赛,并由大学科技园和创新创业学院牵头组织相关训练项目。设立“人工智能+”专项基金,用于遴选和资助学生创新项目,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计划到2027年,合作建成一批人工智能实践应用平台,开发约20项“人工智能+”协同育人实践项目。

学校创新推出“双徐工六共建”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已于2024年入选江苏省产教融合典型案例。近三年以来,学生共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3900多项,学校位居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综合排名300强。

深化赋能

开启“智慧教育”新征程

在徐州工程学院校园中,智慧教育的景象随处可见。新型智慧教室配备多屏互动系统,支持小组研讨;智能巡课系统自动分析课堂教学质量;校园AI助手为师生提供各类便捷服务,呈现出浓厚的智能化氛围。根据规划,到2027年,学校将新增20间标准化智慧教室,完成30%的多媒体教室智能化改造。还将试点建设未来学习中心,打造“自助式学习”、“人机交互学习”、“沉浸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环境。

师资队伍建设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关键环节。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定期组织人工智能教学培训,邀请人工智能领域资深工程师和专家教师开展深度培训和经验分享。

徐州工程学院的人工智能教育改革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近5年,学校培育信息化教学项目156项,教师获国家级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项、省级奖项48项。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课程依托全流程数据驱动教学模式,被评为国家级混合式一流课程。学校还获评“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与实践先进单位”和“江苏省智慧校园”称号。

“人工智能正推动教育模式向个性化、智能化加速变革。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资源投入,深化‘课堂—课程—专业’一体化智慧体系建设。”徐州工程学院校长张农强调,“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不是局部调整,而是系统性、生态性重塑。未来三年,我们将着力提升师生数智素养,构建智慧教育新范式,为区域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记者手记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徐州工程学院以其前瞻性的布局和系统化的规划,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对智能时代的挑战提供了生动样本。这种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构建,不仅将推动学校自身的创新发展,更为同类高校探索“AI + 教育”路径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路径。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阅读付费版面提示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