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朱二俊 王正喜)9月4日,记者从江苏集萃道路工程技术与装备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萃道路公司”)获悉,该企业与长安大学联合主编的GB/T46234-2025《道路施工与养护机械设备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机组环保技术规范》,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批准发布,将于明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标准的发布填补了国内在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机组环保排放领域的标准空白,将有力推动道路养护行业绿色制造、绿色施工、绿色监管体系建设。
作为国内首个聚焦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机组环保性能的标准,该标准由全国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28)归口管理,集萃道路公司、长安大学联合主编,历时3年完成。
该标准以“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为核心,推出四大创新举措破解行业环保难题。其中,首创的移动污染源采样方法,针对性解决机组作业流动性强、工况复杂的痛点,创新提出适用于移动式施工设备的污染物采样与监测技术路径,为精准控污提供技术依据;首次明确排放限值达国际领先水平,不仅对PM10、苯并[a]芘、NOx、SO2、沥青烟等污染物设定清晰阈值,还规定机组作业时距设备外缘0.5米、地面1.8米处空气温度不高于50℃,大气透光率不低于90%。
在污染治理与设备配置上,标准同样给出明确方案:结合燃烧法、吸附法、低温等离子体、UV光催化等成熟技术,提出“加热—铣刨—提温—复拌”全过程分级治理方案,实现全作业链污染管控;同时强制要求机组配备烟气负压收集、集中燃烧处理、热辐射遮挡等环保装置,从硬件层面防范绿植灼伤与人员伤害风险。
该标准的出台,源于对“双碳”战略的响应与行业痛点的破解。近年来,我国公路养护里程持续增长,每年产生约2.5亿吨废旧沥青混合料,传统处理方式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带来大量碳排放。而就地热再生技术因“100%旧料再利用、碳减排超40%、成本降低50%”的优势,成为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养护工艺。但此前缺乏统一环保标准,机组在加热、铣刨、复拌等环节产生的沥青烟、颗粒物等污染物,不仅损害作业人员健康、破坏周边环境,还多次导致施工因环保问题被叫停,制定统一标准成为行业迫切需求。
据测算,该标准实施后,将推动就地热再生行业从“经验驱动”转向“标准引领”,带来显著经济与环境效益:每年可减排CO2约460万吨,节约优质石料2.39亿吨、改性沥青1125万吨,减少燃油消耗12亿升、电力消耗19.3亿度;节省材料费用超225亿元,同时减少林地占用1亿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