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新会 张雷 通讯员 张文东 于忠远 刘月
“授课老师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和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让我茅塞顿开。分组讨论中,大家分享的先进工作经验,更是让我受益匪浅。”近日,在贾汪区茱萸山街道龙门村村委会的会议室里举行了一场座谈会,该村56岁的老党员、治保主任刘桂成摩挲着听课笔记,回忆起不久前参加“万名党员进党校”全员培训的场景时感慨地说,“这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党员不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刘桂成参加的“万名党员进党校”全员培训,是贾汪区近年来创新实施的一项培训。据悉,该区将用5年时间把全区2万余名党员集中轮训一遍,全面提升全区党员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推动优质培训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培训对象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不断提升教育培训整体质效,持续激发干事创业内生动力,为贾汪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自2021年以来,该区已成功举办党校集中培训96期,覆盖10360名党员,通过先行先试、精准施教、长效保障三大抓手,让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在基层焕发新活力。
织密党员培训“一张网”
“党员教育不是‘选修课’,而是‘必修课’。”贾汪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昭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坚持把落实基本培训与抓好中心工作有机融合,织密党员培训‘一张网’,就是要凝聚起推动贾汪区各项工作落实的强大合力。”
“万名党员进党校”并非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项精心谋划的党员教育系统工程。自2021年以来,贾汪区委常委会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按照“大规模、体系化、全覆盖”的要求,结合社会文明程度和治理效能“双提升”行动,研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对培训对象、内容、方式、学制、周期等关键要素进行了科学、具体的安排。
在贾汪区委党校常态化开设基层党组织书记、村级后备干部、优秀党员等培训班次,分领域举办机关、农村、社区、国企、“两企三新”等专题班次,确保党员培训全覆盖。
为了确保培训工作有序推进,贾汪区委组织部还制定了一套系统、高效的工作机制,由贾汪区委党校具体实施培训工作,各级党组织全力配合。
对于因年老体弱、工学矛盾突出无法到党校集中学习的党员,贾汪区委党校教师定期到村或点(站)授课,流动党员则通过村干部包挂联系帮带学、利用返乡契机集中学、建立微信群即时学等方式参与培训。
党员培训润心更促行
“以前总觉得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找不到方向,‘万名党员进党校’全员培训就像一场及时雨,给我提供了很多新思路、新方法。”在一次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班上,大吴街道两妥社区党总支书记吴过感慨地说。
把别人的先进经验学进来,把自己创新的经验传出去。学员们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课外交流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正是贾汪区“万名党员进党校”全员培训真实而生动的写照。
“‘万名党员进党校’全员培训就像是一次‘精神洗礼’和‘充电赋能’。”贾汪区纪委监委工作人员甄桐说,“通过培训,我不仅在理论素养上获得了显著提升,更在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了强化。”
甄桐表示,在新形势下,作为一名新时代党务工作者,不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还应积极思考如何将机关党建工作与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纵深推进正风肃纪反腐有机结合,以改革创新的思维和举措推动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同时,积极把培训所学应用到党风廉政建设和监督执纪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注重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效率,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
江庄镇铙钹村全科联络员严文洁回忆起参加“万名党员进党校”全员培训的经历时,也是感受颇深。 “得知要参加这样的培训时,大家都特别期待。培训不仅让我对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还为我在村里开展工作提供了许多新思路。”
在培训的推动下,铙钹村的党员积分管理工作得到了显著优化。最初,积分管理主要分为四类,但在培训获得的新思路启发下,严文洁和村“两委”将分类细化为六类,包括在职党员、无职党员、流动党员等。这一细化使得党员管理更加精准,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大幅提高。
同时,铙钹村每位党员都拥有一本积分管理手册,手册中详细列出了各种可以获得积分的活动,如“每月第一天参加升国旗仪式”“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为群众办实事”“参加贾汪草根秀——‘百姓大舞台 有才你就来’群众自办文化活动”等。在严文洁的电脑里详细记录着全村党员的活动档案,确保每位党员的积分情况都能被准确跟踪。
这种积分管理方式不仅提高了党员的参与度,还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这种方式,铙钹村的党员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村里的各项事务中,为村庄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铙钹村通过不断优化管理方式,展示了新时代党员管理新风貌,也为其他村庄提供了有益借鉴。
定制精准施教“营养包”
“过去,农村党员教育普遍存在人员难集中、内容难对口、效果难显现等问题。”贾汪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张宗山坦言。针对这些问题,贾汪区在“万名党员进党校”全员培训中进行大胆创新,摒弃传统的“大水漫灌”式教育,转而采用精准施教的模式,为不同领域、年龄和岗位的党员量身定制“教育套餐”,确保每位学员都能够“学得进”并且“用得上”。
在培训体系中,课程设置紧扣党员需求和事业发展需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第一课程”,同时开发《潘安湖采煤塌陷地生态转型的生动实践》《传承运河支队红色基因,不忘初心肩负使命》等四门地方特色课程。这些课程不仅让党员们深刻领悟和理解党的创新理论,还能从身边的案例中汲取发展的智慧。
针对农村党员,贾汪区特别设置“强村富民”专题班。课程地点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扩展到马庄乡村振兴学堂、贾汪真旺展馆、区级机关党性锻炼实践中心、自然村(小区)党群服务点(站)以及唐耕山庄等现场教学点。这种安排让学员能够在农文旅产业现场学习运营管理,在田间地头实地锻炼本领,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农村党员通过深入学习马庄经验,并根据各村特点,不断复制和发扬马庄民兵营、马庄农民乐团、金马之声广播、每月1日升旗仪式、春节大联欢、敬老尊贤等马庄村“六个三十年”工作经验,促进乡村各项事业发展。
此外,年轻党员要参加军训拉练,以增强纪律性和团队精神;企业党员则重点学习安全生产知识,以提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在贾汪区委党校的培训课程表上,精准施教的逻辑显而易见,确保每位党员都能在培训中获得切实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培训不仅提升了党员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还为乡村振兴和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们村一直致力于发展特色农业,以前遇到技术难题总是发愁,这次培训专门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来讲解,真是太实用了!”汴塘镇孟省村党支部书记周亮因参加“万名党员进党校”全员培训获益匪浅,培训中的“定制课程”就像一把把钥匙,为党员打开了解决本领恐慌和能力不足问题的大门。
在培训中,专家们详细讲解了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管理经验,更为孟省村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汴塘煎饼坊‘家门口’就业项目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还通过非遗煎饼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推动了地方文化的传播。”周亮说,煎饼坊的设立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还提升了村庄的知名度,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了让培训更贴合不同领域党员的特点,贾汪区持续探索“农民夜校”“社区课堂”“机关讲座”“企业讲坛”等4类专题讲堂。在“农民夜校”里,农业专家传授富民增收的技巧;在“社区课堂”中,社区工作者分享矛盾调解的经验;在“机关讲座”上,业务骨干讲解基层党务知识;在“企业讲坛”内,企业党员交流经营管理的心得。
“理论学习要‘解渴’,实践操作得‘管用’。”青山泉镇房上村党总支书记刘光付深有感触地说,培训中还特别设置了“晚间研讨”环节,学员们就“如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怎样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头脑风暴。
写好党员培训“后半篇文章”
从“课堂充电”到“一线放电”,贾汪区委党校的培训成果在房上村成功转化为发展的强劲动力。
今年65岁的青山泉镇房上村老党员蔡知林笑着说,在党校学习期间,他把自己学到的企业管理经验,灵活地运用于村里的“家门口”食堂运营中。自从房上村“家门口”食堂成立以来,蔡知林便负责食堂的管理工作。他每天忙前忙后,精心安排每一道菜品,严格把控食品安全和营养搭配,只为给村里的老年人提供优质的餐饮服务,传递乡村振兴的“好味道”。
2024年,房上村“家门口”食堂不仅为村民带来了便利和实惠,还通过给周边企业职工提供餐饮服务,为村集体经济增收了25万元。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蔡知林在党员培训中学到的知识。
与此同时,房上村还积极盘活利用闲置场地,成立了“家门口”就业基地。该基地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服务项目,包括农产品深加工、线束制作和毛绒玩具加工等,不仅解决了7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还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平,更增强了村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2024年,“家门口”就业基地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筑牢培训保障的“压舱石”
“学3天住2晚,全脱产、全封闭培训,严格教学和生活管理。建立学员培训档案,每期学员参训情况由区委党校向区委组织部报备,将培训情况向送学单位书面反馈。”贾汪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立海告诉记者,培训绝不是走过场,而是通过系统性的培训,让受训党员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获得实用知识,增强自身本领,特别是看到自身思想和行为上的差距,激发奋勇争先的干事创业激情。
而做好培训师资保障是关键。“要让培训持续发挥作用,就必须在保障上下功夫,师资力量是培训质量的关键。”徐立海介绍,贾汪区整合本地师资资源,组建了动态“先锋教师库”,组织动员60余名优秀兼职教师为党员授课,同时邀请专家教授专题授课,真正让内行人教专业知识、让本地人讲贾汪故事、让身边人说真实感受,让培训更接地气、更具实用性。
经费保障是培训顺利开展的基础。贾汪区完善了培训计划编报和培训流程,按照“勤俭节约、不增加基层负担”的原则,明确党员教育培训经费由区财政、区管党费各承担一半。“有了经费支持,我们在培训设施更新、课程开发等方面就更有底气了。”徐立海说。
如今,“万名党员进党校”全员培训在贾汪区先行先试,推动党员干部踏踏实实埋头苦干。他们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辛勤耕耘,在社区服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在企业发展的征程中勇挑重担。
下一步,贾汪区将紧紧围绕写好“万名党员进党校”全员培训的“后半篇文章”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行动清单》,组织开展“党员说事”“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推动广大党员在贾汪“四区”并进高质量转型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徐州扎实朝着万亿城市迈进贡献贾汪的磅礴力量。
党员成长有了“加油站”
贾汪区以“万名党员进党校”全员培训为抓手,将党员教育融入高质量发展血脉,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这场覆盖全领域党员的系统化培训,既是对“关键少数”的提能淬火,更是对基层“神经末梢”的全面激活。
其创新之处在于以“精准滴灌”破解教育难题:分领域定制课程,将“大水漫灌”转为“靶向施教”,让农村党员学技术、企业党员强安全、年轻党员增纪律,实现“学得进”与“用得上”的统一;以“沉浸式课堂”强化实践转化,从运河支队红色基因到潘安湖生态治理,从积分管理到“家门口”食堂运营,党员将课堂所学转化为破题发展的“金钥匙”。更可贵的是,贾汪区以制度保障培训常态化长效化——全脱产封闭学、动态师资库支撑、经费财政兜底,让教育不流于形式,真正成为党员成长的“加油站”。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被动听”到“主动干”,贾汪区的实践证明,唯有将党性教育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方能锻造一支敢为善为的先锋队伍。这既是新时代党员教育的生动样本,更为“四区”并进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