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瑾
2021年5月,中央宣传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引领行业发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馆”,为博物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文博热”持续升温,逛博物馆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14亿人次,同比增长1亿余人次;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游客再创新高,日均超1000万人次。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承载着讲述地域文明、传承历史文脉、涵养城市品格的重要功能。近年来,徐州博物馆事业蒸蒸日上,一座座连通古今的博物馆,成为感知徐州历史文化的窗口,引导人们走向历史深处。清明当天,国家一级博物馆徐州博物馆预约名额“一票难求”,国家一级博物馆淮海战役纪念馆前排起长龙。满足群众新期待,必须进一步破解文博供需矛盾。
徐州实践
博物馆的“容量”与“能量”
“忙不过来”的博物馆,如何拓展服务半径,让文化的传播力更广,让城市的影响力更大?徐州的各家博物馆在优化博物馆布局、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发力,积极探索博物馆“容量”与“能量”的双提升。
亮点:创新形式、丰富研学、开门办馆
博物馆不但是集珍纳宝、凝练历史文明的重要场所,也是一个智慧化、多元化的“大课堂”。为拉近博物馆与大众的距离,在潜移默化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徐州各家博物馆与时俱进推出“新玩法”,让文物“活”起来。
借助VR等科技手段创新展陈手段,复原文物出土场景,让观众在有限的文物中,感受到无限的时空穿越和文化滋养。
徐州博物馆2023年开展的北洞山楚王墓彩绘陶俑展,从俑的历史沿革到徐州汉墓汉俑的考古发现,到现场演示陶俑修复,多维度“唤活”了沉寂千年的文物。
今年1月,沛县博物馆以崭新的面孔正式向公众开放,新的展陈采用复线陈列方式,即陈列历史和陈列文物两条线。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文物是历史文化发展变化过程中最为直接的物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替代的诠释者。
许多游客赶在4月6日闭展之前,来徐州博物馆参观吉金万里——巴蜀青铜文明特展。在徐州的3个月展期中,特展已接待游客量14万人次,开展研学活动约40场,让青少年在光影中“触摸”三星堆文物,在行走中学习。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临展厅开展的“决胜密码——淮海战役文物史料展”,为青少年量身打造了“不一样”的红色课堂。清明这天,家长和孩子们在临展厅里参与抬担架、推小推车等实景模拟,沉浸式体验了人民解放军、支前民工的英勇无畏。
整合放大文物资源、文创IP优势,打开围墙办馆的理念,正在拉近博物馆与青年人的距离。
深耕“彭城博物”文创店、玉龙雪糕等经营业态;引进社会力量合作运营乾隆行宫及碑园景区,打造夜间开放新场景;徐州汉代文物在匈牙利和新疆伊犁州、漳州市博物馆、长沙博物馆等国内外的亮相,为博物馆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淮海战役纪念馆“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淮海战役支前文物展”在过去的两年中,携带28件(套)文物藏品、45块展板,走进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等11所高校,行程万余公里,受众数十万人次。
破局:升温的博物馆,如何接住流量?
一座城市的博物馆是与历史、文化、艺术、自然的相遇之地,“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已成潮流。每到节假日、双休日,到徐州博物馆参观者络绎不绝。在博物馆门外,时常可见等待进馆的观众排着长队。
如何满足更多游客参观游览博物馆的需求?升温的博物馆如何接住“热度”?旺盛的文化需求遇上有限的接待能力,预约难、排队久、观展挤、冷热不均是全国各地博物馆的普遍问题。
2024年7月1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暑期博物馆开放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重点场馆、热门场馆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适当延长开放时间、策划云展览等方式,更大限度满足观众暑期参观需求。
根据江苏省《推动省直博物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徐州博物馆实施了常态化延时开放服务,增加了接待能力。为保障游客的良好体验,徐州博物馆在实行网上实名预约制的同时,还会根据入馆情况机动放票。
围绕破解“徐州博物馆热、预约难”的问题,徐州博物馆开展了专题调研和全馆“大讨论”活动,形成专题报告,在技术上将疑似黄牛、频繁退票人员信息进行锁定,并在每天开馆之前放出1000个预约名额,满足没来得及预约的游客需求。
如何让博物馆全城开花、让游客有更多选择?近年来,新的博物馆建设和原有博物馆的提升,在徐州初见成效。目前,徐州拥有一级博物馆2家,二级博物馆5家,三级博物馆3家。国家二级馆徐州圣旨博物馆是一座非国有博物馆,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活动为一体,近5年来,开展研学活动1000余场,有效补充了国有博物馆的文化服务功能。
此外,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徐州城墙博物馆、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及众多汉墓遗址博物馆,一定程度分解了假日高峰期的客流。当下,在彭城七里的户部山街区,在建的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接近竣工,博物馆的建成开放将成为徐州饮食文化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特色收藏博物馆的建设运营,将对展现城市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魅力、满足社会民众的文化需要、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发挥重要作用。
挑战:在“博物馆+”中让徐州更有看头
为百姓输出更多优质公共文化产品,是新时代博物馆锐意进取、担当作为的新挑战。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近年来,徐州演艺部门以“文博+戏曲”的创新形式,延伸了博物馆的服务,弘扬了徐州地方戏曲。
今年3月,江苏省柳琴剧院在南京博物院推出了为期一周的演出,展示了有着“拉魂腔”之称的徐州戏曲魅力,让观众领略到了传统戏曲的独特韵味。现场的许多年轻观众赞叹不已:“第一次在博物馆看戏,历史与艺术的碰撞太震撼了!”
学习南京博物院的运销模式,江苏省柳琴剧院在回龙窝国潮汉风馆打造“有戏、有茶、有学、有玩”的场馆IP,推出原创汉乐、淮海老腔等演出,做火了徐州地方戏曲,擦亮了徐州汉文化名片。江苏省柳琴剧院院长韩梅称:“剧院还将创作更多新戏新节目,以创新为驱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用好博物馆资源,让游客在参观中看得见、听得懂、学得到?这样的集聚多方资源、创新传播形式的“博物馆+”,还需多下功夫、多做文章。
拓展博物馆的空间,打开围墙、开门办馆,有利于增加博物馆的服务半径,破解场地和开放时间有限的供需矛盾。徐州博物馆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实施博物馆乾隆行宫提升工程,开展乾隆有戏文化市集活动,引进圆明园兽首特展等外展。2024年,徐州博物馆共接待观众近200万人,创下历史新高。
博物馆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也是增强文化认同、增进文化自信的社科普及场所。在徐州,设在景区的民营博物馆,如贾汪区卧龙泉生态园、铜山区汉王紫山艺术村等,都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当下,多地文旅出现了“网红化”现象。“热梗”之后真正的“长红”,还要看文化。博物馆是了解历史文化的一座宝库。拓展“博物馆+”,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更多精神养分,繁荣博物馆经济,挑战虽多,但收益更大。
让文化滋养无处不在
彭晓艾
博物馆是文化的殿堂,承载着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的重要使命。然而,面对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传统博物馆模式亟待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文化滋养无处不在。
博物馆不应只是文物的“仓库”,而应成为一所“大学校”,既要“教得好”,也要“教得多”。提升策展能力是基础,拓展“文化半径”才是关键。近年来,一些博物馆通过创新举措,积极探索文化服务的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方面,博物馆深挖新业态,将历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打造出富有创意的文化产品,让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突破了地域限制。另一方面,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博物馆实现了文化的“云传播”,极大地拓展了博物馆的服务范围。
博物馆与旅游、教育的深度融合也为文化传承开辟了新路径。通过建设文物主题游径,博物馆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也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滋养。这种融合不仅让博物馆的文化价值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也为城市的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博物馆的容量有限,但其能量无限。要真正解决“看展难”的问题,需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入手。一方面,通过延时开放、全年无休等方式,打破时间限制;另一方面,通过“向外拓界”和“向内融通”,突破空间限制,让博物馆的文化功能融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博物馆的边界不应是物理空间的限制,而应是文化服务的延伸。优化供给不仅要在“量”上做文章,更要在“质”上下功夫。只有这样,博物馆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文化滋养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