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4

朱晓亚:扎根土地,『薯』写科研人生 徐州日报 | 2025-10-19 

本报记者 梁梦雨

金秋时节,贾汪区江庄镇的甘薯田里一派繁忙景象。甘薯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一垄垄甘薯破土而出。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朱晓亚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的丰收图景,脸上满是欣慰。

这片丰收的田野,正是她两年多来潜心科研的生动注脚。作为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毕业的青年科研人员,朱晓亚自入职以来便聚焦甘薯生理栽培研究,在甘薯磷养分高效利用、甘薯连作障碍破解等领域不断探索,用科技为甘薯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甘薯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产量稳居全球首位。然而,磷素营养不足一直是制约甘薯产量的关键瓶颈,严重时可导致减产25%—60%。传统磷肥当季利用率不足,过量施用还会造成磷矿资源浪费、土壤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如何提高甘薯对土壤磷素的吸收利用效率,成为朱晓亚团队攻关的重要课题。

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兼具优异光学性能、水溶性、低毒性与环境友好性的纳米碳点,进入了她的研究视野。

“前期,我们通过预实验发现,叶面喷施纳米碳点,能通过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根际磷有效性,助力低磷环境下甘薯幼苗生长。”朱晓亚介绍,团队进一步通过多组学分析手段,揭示了叶面喷施纳米碳点促进低磷胁迫下甘薯幼苗生长的分子机制。这一成果为建立甘薯磷养分高效调控理论与调控新途径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从根本上改变甘薯栽培中磷肥高投入的生产方式、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磷养分问题,甘薯连作障碍是另一个困扰产业发展的“老大难”。数据显示,连作障碍平均导致作物减产22%,其成因包括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植物自毒作用、土壤生态环境变异等因素。由于我国甘薯种植区域生态环境差异大,亟需针对性的防控技术。

朱晓亚团队深入徐州甘薯主产区开展调研,通过土壤采样分析、田间试验等方式,初步探明:土壤养分不平衡、化感物质积累、肾型线虫丰度高等,是导致徐州地区甘薯连作障碍的最关键原因。“这些发现为后续防控技术研发找准了精准靶向。”她表示,团队正基于调研结果,研发综合防控技术,力争破解这一产业难题。

在科研工作精益求精的同时,朱晓亚还肩负着研究生导师与农技服务专家的双重职责。作为指导老师,她严格把关研究生的课题选题与试验过程:从文献查阅到论文撰写,总是耐心指导,既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也引导他们恪守学术规范,尽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成为学生眼中的“良师益友”。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朱晓亚的行动准则。农忙季节,她总会深入生产一线,参与种薯培育、种苗移栽等田间作业,在实践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还多次走进农村开展技术培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户讲解甘薯高效栽培技术。“看到农户们通过技术提升实现增收,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她笑着说。

短短两年多时间,朱晓亚的科研成果硕果累累。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pplied Soil Ecology》《作物学报》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6篇,参与申报专利9件、申请软件著作权2项,签订技术服务合同2项。

“农业科研离不开土地的滋养,我会一直扎根田间地头,用科技守护每一季丰收。”朱晓亚坚定地说。未来,她将以不懈的探索精神,在科研之路上书写精彩人生,产出更多接地气、能落地的科研成果,为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