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5

解读『彭城七里』历史文脉 徐州日报 | 2025-10-14 

薛以伟

“彭城七里”是徐州市委、市政府精心打造的重大文脉工程和民生工程,它的全称是“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城市更新工程”,这里有一个关键词,叫“文脉”。“文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基因、精神命脉的集中体现,遂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代名词。我们今天主要讨论的是城市文脉,也就是城市发展过程当中形成的历史痕迹和文化基因,它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核心标志。

编者按:

穿越彭城七里,唤醒千年记忆。2023年,彭城七里城市更新工程正式启动,让这条在历史岁月中演进形成的城市轴线迎来新生。全长七里、面积七平方公里,彭城七里犹如熠熠星河中耀眼的北斗七星,成为徐州历史文化最恒久的魅力标识。本期专题,一起跟随徐州工程学院教授薛以伟,触摸彭城七里千年文脉,领略古都历史底蕴,感受徐州现代繁华。

1、“文脉是活态的、有生命的”

文脉通常指的是文章的脉络,也指文学的脉络、文明的脉络、文化的脉络。“脉”即血管与经络,中医把人体中纵向的主脉叫“经脉”,横向的支脉叫“络脉”,合称为“经络”。可见“文脉”一词源自于血脉,引申为文化的根脉。脉是活态的、有生命的,从我们通常讲的“脉动”“命脉”都可以看出来。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根脉、魂脉、命脉。所以常用“文脉”来形容文化的生命力与精神性。

“文脉”概念可追溯至南朝刘勰的文学理论。《文心雕龙·章句篇》:“‘兵形象水’ ,文脉亦然。”这里的“文脉”指的是“文意”。南宋徐元杰《吕伯恭赞》曰:“文脉两汉,气盖百家。”称赞吕祖谦的文章根脉于两汉,文气超越百家。

“文脉”常表示一个地区或城市的文教传统。文脉有三种表现形态,一是古籍文献,二是建筑文物,三是民间文化,也就是通常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个表现形态是古籍文献。古籍是记录古人学术思想的重要载体。比如儒家思想,通过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了孔子的言行,编纂成《论语》,得以流传,到后代的“四书五经”,发展到“十三经”,都记载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比如说江苏2016年启动的江苏文脉工程,计划打造《江苏文库》3000册,我在做其中的《江苏艺文志·徐州卷》时,调查了徐州古籍家底,徐州籍作者830多人,著作1700多部,大概是这样一个总量。

第二种形态叫建筑文物。北京故宫金碧辉煌,皇家气派扑面而来。古城西安城墙,壮观大气、雄浑厚重,汉唐气象油然而起。江苏苏州小桥流水和苏州园林,小巧别致,江南文化韵味非常凸显。我们说文物也能反映文脉,秦代的兵马俑,气势阵势非常震撼。邳州博物馆收藏的铜鼎等礼器,大气雄浑,厚重质朴,反映了深厚的地域文化,所以建筑文物也能够体现文脉。

第三个是民间文化。苗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服装和汉族差异很大,文化不同。饮食文化方面,四川火锅、徐州烧烤与淮扬菜系有很大的差别。秦腔和华阴老腔,非常高亢粗犷,江苏的昆曲、太湖小调比较婉转、柔美。风格、艺术特色都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特征,所以这三个方面能够彰显出文脉的特点。

2、“镌刻历史文化记忆的金矿”

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要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

一般作为都城的城市都有中轴线。2024年北京中轴线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徐州也有一条中轴线,从西楚故宫到徐州古城的南门——奎光门,也就是现在的彭城路宽段这一部分。

徐州市委、市政府从政治站位的高度,进行历史文脉保护与城市更新的探索与实践,精心打造了重大文脉工程和民生工程——彭城七里。2022年编制《历史文脉城市更新设计方案》,2023年正式启动。

彭城七里历史文脉工程以城市文脉传承为根本追求,探索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利用的“徐州样本”,让历史风韵与时代风华交相辉映。它的定位是“赓续千年文脉,彰显彭城风采”,要把彭城七里打造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宝贵名片的集中彰显,以人民为中心城市更新的生动实践,文商旅居融合市集烟火的繁荣集聚”这样一个示范区。

彭城七里的范围可以用一轴一环两廊来概括,“一轴”是南北历史文化主轴,“一环”是旧城墙一周圈,准备打造成慢行公园。“两廊”是故黄河生态文化廊、奎河生态景观廊,这是两条重要的城市河流。

为什么叫彭城七里呢?彭城七里是江苏师范大学田崇雪教授提出来的,被市里采纳。彭城七里全长七里,更新改造的面积大概是七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大约有7万人,又分为七个文脉片区,所以命名为彭城七里,这个“里”既是一个长度单位,也有街坊邻里的含义。

“彭城七里”南起下圆墩,北到黄楼,划分为彭城之源、土城汉风、户部繁华、回龙巷陌、大同风情、鼓楼时尚、黄楼胜迹7个文脉片区,现有文化遗迹遗址、传统建筑、历史街区近百处、200多个点位,是镌刻徐州历史文化记忆的“金矿”。

在彭城七里七个文脉片区之中,文化丰富多彩,多种多样,按时代来划分,有史前文化(包括彭祖文化)、西楚文化、汉文化、唐宋元明清文化、民国文化、红色文化。按专门文化划分有山水文化(云龙山、黄河、运河)、传统建筑文化、地名文化(街巷)、军事文化、苏轼文化、书院文化、商业文化(老字号)、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文化丰富多彩。

3、“一轴”贯穿历史文脉精髓

彭城七里历史文脉的精髓是什么呢?我想用以下16个字来概括:云山苍苍,黄河泱泱;汉风楚韵,叠城流光。

“云山苍苍”化用于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意在凸显云龙山的葱翠苍茫和历史上黄河流经徐州的壮阔气势,从南到北,把古城徐州的山河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体现了徐州“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美丽宜居特色。

位于彭城七里南段的云龙山,因“山出云气,蜿蜒如龙”而得名,又因山上的北魏石佛、宋代放鹤亭等名胜古迹而名扬天下,名列5A级旅游景区。“云山苍苍”也暗含着古城徐州悠久苍茫的历史。

云龙山有下圆墩遗址、张山人故居、放鹤亭、碑廊(放鹤系列)、饮鹤泉、东坡石床、黄茅冈、山西会馆(关帝庙)。见证苏轼和张山人的交游故事的《放鹤亭记》,被选入《古文观止》,也让云龙山名扬天下。

“黄河泱泱”的徐州,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渊源很深。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到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经徐州夺汴、夺泗入淮入海,流经徐州城下700余年,给徐州带来水患灾难,也让徐州成为交通枢纽。彭城七里北端黄河南岸的“五省通衢”“大河前横”牌坊充分体现了徐州交通枢纽的历史地位。“故黄河生态文化廊”已成为徐州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苏轼在徐州抗洪、创建的黄楼不仅是文人墨客雅集之所,是庆祝“抗洪”胜利的一座丰碑,更是徐州的一个文化地标。苏轼带领徐州军民抗洪铸就了一种精神——黄楼精神,也就是“以民为本,遗爱于民”的精神,也是徐州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山苍苍,黄河泱泱”既有历史渊源出处,又符合徐州城市地理风貌实际,体现了古城徐州的山水形胜。

徐州是刘邦故里,是西楚故都,城下有城,也是流光溢彩的繁华都市。所以我想用“汉风楚韵,叠城流光”来体现这座城的文脉。

“汉风”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通变》:“魏之篇制,顾慕汉风。”指魏国文学对汉代风格的效仿,“汉风”可指汉代风貌。南朝梁江淹在《杂体诗》序中将“楚谣、汉风”并列,强调地域文化差异。这里“汉风”主要指汉代传统文化,即大汉雄风:四望壮丽的山河、勇武雄健的威势、战天斗地的精神、大气磅礴的胸怀、铺张扬厉的文风、精美朴厚的雕塑、刚柔飘逸的乐舞、自由自在的生活。

江苏有两大文化:汉文化(国家文化)、吴文化(地域文化)。徐州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在彭城七里土城汉风文脉片区分布着徐州博物馆、土山汉墓、汉代采石场遗址,可以直观感受到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恢宏气象,充分展示汉文化的系统性、丰富性、深刻性和形象性。

“楚韵”与彭城有什么关系呢?楚可以分四个阶段讲:一是战国晚期,从公元前254年楚取徐州,至强秦灭楚。彭城属楚31年。二是秦朝末年,从公元前209年起,项梁拥立楚怀王孙熊心反秦复楚,彭城二度属楚3年左右。三是秦汉之间,公元前206年,项羽自立“西楚霸王”,定都彭城,随即拉开楚汉战争,历时5年。四是西汉年间,汉高祖刘邦分封同姓王刘交建立楚国,以彭城为都,彭城属楚国133年。

户部山最高处的戏马台,项羽曾于山上筑台戏马。彭城壹号曾是西楚故都的所在地,徐州楚韵非常浓厚。

“叠城”二字凸显了徐州城的历史脉络,隐喻了空间折叠城市的现代“蝶变”。徐州城自建城伊始历数千年而城址不易其地,但因战乱和洪灾泛滥,历代城址被深深埋在地下,因此形成了厚达十余米的“城下城,街下街,井下井”的奇观。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实景展示的汉代至明代的街道、店铺、民居、水井等徐州先民的生活遗迹,真实再现古老徐州沧桑演进的历史轨迹。徐州城墙博物馆展示的明代部分古城墙,勾勒出历史悠远的记忆。

“流光”即流光溢彩,体现时代气息,又内涵人间烟火气。彭城七里上的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传统与时尚交相辉映、户部山—回龙窝月光经济街区人流如潮、鼓楼文庙—彭城壹号辉煌璀璨、大同街民国风情韵味十足。

彭城七里既古朴典雅,折射出悠远厚重的历史底蕴;又处处流光溢彩,呈现出耀眼的时代华彩。彭城七里历史遗迹静谧深邃,现代商业美轮美奂,悠悠古韵与灼灼繁华同在一轴,和谐共生,既体现了古老彭城的悠久历史,又彰显着现代徐州的崭新风貌。

4、彭城蝶变,七彩华章写新篇

徐州市委、市政府精心打造的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城市更新工程,让古城徐州旧貌换新颜,可以说是“彭城蝶变,七彩华章”。

彭城七里提供了文脉传承的徐州模式。彭城七里在开发中着重于整体设计、系统保护,着力于文化繁盛、商业繁华,既保留历史风韵,又体现时代风华。比如户部山—回龙窝月光经济街区,不仅是“网红打卡地”,还获评首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这都是彭城七里精心打造的重要成就。

彭城七里营造了宜居城市的徐州生态。彭城七里常住人口7万余人,老旧小区众多,人口密集。经过文商旅居一体规划,景区、社区、园区统筹建设,体现了文商旅居融合发展的理念。整个项目兴建了很多博物馆、口袋公园等公共文化空间,既呈现出悠久的文明历史,又兼顾对城市街心绿地的精细雕琢。

彭城七里创新了智慧城市的徐州风貌。苏宁广场标志性的汉俑、汉服灯光秀、数字博物馆带来了科技新体验,将现代科技、智慧城市理念融入其中。“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城市更新工程”的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历史底蕴、文脉内涵和居民的生活品质,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个城市的繁荣发展,既要有深厚的文化根脉,又要有繁盛的商业支撑,还要有蓬勃的旅游活力,更要有鲜活的人间烟火气。这样才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彭城七里文化厚重,商贸繁盛,旅游超燃,居民安乐,可谓文商旅居烟火绵长。

彭城七里既是历代徐州政治文化的中心地带,又是旅游商贸的核心中枢,也是人间烟火的聚集区域。诚邀海内外的朋友们来“云山苍苍,黄河泱泱”、彰显着“汉风楚韵,叠城流光”的古城徐州,漫游彭城七里,细品千年文脉。

●专家简介

薛以伟,江苏邳州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兼任徐州文脉研究中心负责人、徐州古籍文献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传统文化、地方文脉整理与研究。担任《江苏文库·史料编》副主编。点校出版《徐州诗徵》《徐州续诗徵》,合著《江苏地方文献志》《江苏艺文志·徐州卷》《沛县阎氏世家文化研究》,主编《彭城七里历史文脉丛书》(第一辑)。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