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透过徐州铜山区张竹坡纪念馆的雕花窗棂,洒在工作台前的张意身上。他正专注地揉捏着一团陶泥,指尖翻飞间,陶泥逐渐有了雏形。
纪念馆内古朴的陈设与张意手中充满现代感的陶坯形成了奇妙的对比。他时而俯身观察,时而用工具细细雕琢,眼神中闪烁着对创作的热忱。“这个弧度要再自然些。” 他喃喃自语,仿佛在与陶泥对话。
创意陶瓷
在徐州的陶瓷艺术领域,创意陶瓷如同一股清流,打破了传统陶艺的桎梏,将现代创意与大众参与深度融合,让冰冷的泥土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实现了艺术从殿堂到生活的跨越,为徐州陶瓷艺术注入了全新的表达可能。
●受访人
张意,从计算机行业跨界而来的“80后”陶瓷艺术从业者,用独特的创意改写了徐州陶艺的叙事。从景德镇的潜心学习到徐州陶吧的创办,从传统技艺的摸索到非遗课程的创新开发,他以创意为笔,以陶土为墨,在传承与创新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更多人触摸到陶瓷艺术的温度。
从代码到陶土
跨界创作的转型之路
“陶瓷不只是瓶瓶罐罐,它可以成为任何你想表达的东西。” 张意边说边将一块陶泥轻轻贴合在陶泥基底上。而在十多年前,他的这双手还是在键盘上敲击代码。
“那时候的生活被代码填满,每天面对的都是冰冷的屏幕和逻辑。” 张意回忆道,在上海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的那些年,他常常思考工作的意义,“想要一种能触碰得到的创造,一种能与人和生活直接对话的方式。”
2013年的一次景德镇之旅,成了张意的转折点。
在那座瓷都的工坊里,他第一次触摸到陶泥,“那种从指尖传来的温暖质感,是键盘无法给予的。”
就这样,在景德镇,他白天跟着师傅学习拉坯、修坯,晚上研读陶瓷艺术书籍至深夜。“拉坯时手一抖,整个坯就废了,” 他笑着说,“但每次看到成型的作品,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在景德镇完成阶段性学习后,张意毅然辞去程序员工作,回到家乡徐州,开设了第一家陶吧。
当时正值“陶吧热”,徐州陆续出现了多家类似店铺。“大家都想做体验式消费,但很快出现了同质化竞争。”张意意识到,单纯依靠体验难以持久。
出乎意料的是,计算机背景反而成了张意的优势。“编程培养的系统思维,让我能够将陶艺制作流程标准化,设计出更适合大众学习的课程体系。”他开始尝试将教育元素融入陶吧运营,这一转变让他的陶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作为一名初涉陶艺领域的转行者,他烧一窑作品,成品率常常连50%都不到。“那时候也想过放弃,毕竟自己对不同陶土的特性还没摸透。”最后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靠着一次又一次的试验,慢慢摸透了陶土特性,逐渐攻克了技术难关。
2016年,张意再次前往景德镇深造。这次他重点关注现代陶艺创作理念。“景德镇的年轻艺术家们让我大开眼界,陶瓷原来可以这样玩。”他特别被当地陶瓷大学学生的创意市集所吸引。
2018年,张意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关闭市中心的陶吧,在张竹坡纪念馆旁创办新的陶艺工作室。“离开繁华商圈,是为了更好地专注创作和教育。”
从代码到陶土,这场跨界转型不仅是职业赛道的转换,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重新选择。在张意看来,陶瓷创作与编程有着奇妙的相通之处:“都是将抽象想法转化为具体呈现的过程,只不过一个用代码,一个用泥土。”
从工艺到创意
陶瓷艺术的重塑之旅
在张意的工作室里,陶瓷制作不再是刻板的工序,而是充满创意的探索之旅。
有着宇航员和玉兔装饰的月球碗、仿柴窑纹理的创意茶杯、哪吒造型的现代雕塑…… 工作台上摆放着的各式已完成、未完成的作品,每一件都诉说着不同的创作故事。
“每一块陶泥都有自己的性格,需要用心去感受。” 张意说着,将一块陶泥放在陶轮上。随着陶轮转动,他的手指轻柔按压,一个碗的雏形逐渐显现。但这不只是传统的拉坯 —— 在他的手中,规整的圆形被刻意打破,呈现出自由流畅的曲线。“我们追求的不是完美无缺,而是每个作品的独特个性。”
修坯环节,张意手持修坯刀,细心修整坯体边缘。“这个作品要表现月球表面的质感,” 他解释道,“所以需要刻意保留一些粗糙的肌理。” 与传统陶艺追求光滑完美不同,他善于利用手工痕迹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在选择材料时,张意有着独到见解。他拿起两种不同的泥料:“瓷泥细腻透光,适合表现精致细节;陶泥浑厚质朴,更适合雕塑创作。” 这种根据主题选择材料的理念,让他的作品总能找到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彩绘环节是创意迸发的时刻。在彩绘与釉料运用上,张意大胆尝试创新。“我们经常把陶瓷模仿成其他材质质感,比如金属、木材甚至纺织品。”他指着一个有着金属光泽的作品说,“这种创新手法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上釉和烧制是最考验耐心的环节。打开窑炉的那一刻,总是充满期待与惊喜。“釉色在高温下会产生奇妙变化,有时甚至超出预期。”张意指着窑炉说。为了掌握这种变化,他进行了大量试片测试,记录每种釉料在不同温度下的表现。
在张意看来,陶瓷最大的魅力在于其不确定性。“从塑形到烧制,每个环节都可能带来惊喜。这种不可完全掌控的变化,正是创作最动人的部分。”
如今,在他的工作室里,传统的陶瓷工艺与现代创意完美融合。每一件作品都不再是简单的器皿,而是承载着创意与情感的艺术表达。这种创新理念,让古老的陶瓷工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从传承到育人
非遗课程的教育实践
在张意工作室的展示架上,放满了各式各样的陶艺作品——有稚嫩小手捏出的陶罐,也有充满想象力的现代雕塑。这些来自不同年龄学员的作品,共同诉说着一个关于创意与传承的故事。
“传统非遗课程往往过于强调技艺传承,而忽视了学习者的参与感。” 张意指着一件学生作品说道,“我的课程设计理念是:先有趣,再有技;先有参与,再有传承。”
2018年,张意开始将陶艺课程带入校园延时课堂。这一坚持就是5年多,他的课程如今已成为多所学校的固定特色课程。与传统陶艺教学不同,他更注重让学生体验创造的快乐。
“刚开始的时候,我发现传统陶吧的模式有局限性,门槛太高,很多人不敢尝试。”于是,他开始思考如何降低学习门槛。凭借计算机背景带来的系统思维,他将复杂的陶艺流程拆解成简单易懂的模块,开发出标准化的PPT 课程教案体系。
课程设计的创新之处在于与时代热点的紧密结合。他开发的航天探月主题课程,让学生们用陶瓷材料创作月球形态的艺术作品。“通过碗的翻转设计展现月球环形山,增加宇航员、玉兔等元素,孩子们都非常喜欢。” 这种将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方式,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课程设置了不同的难度级别。对低年级学生,简化成平面作品;对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复杂化为立体雕塑。“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张意说。
教学过程中,张意特别注重保护学生的创造力。“不要限制他们的创作,让他们自由表达想法。”这种尊重个体差异的教学理念,让他的课堂充满了活力与创意。
成果是显著的。2024年,他创建的“创艺小瓷陶艺社团” 代表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在少代会展示中表现突出,获得荣誉证书。2025年,他还受邀参加了江苏省侨联的非遗座谈活动,展示创意课程成果。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创作的乐趣。” 张意说,“当他们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从一堆泥土变成精美陶瓷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如今,这些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张意看来,让古老的陶瓷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在年轻一代手中续写新的篇章,这才是非遗传承最有意义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