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7

一碗米线里的乡村振兴故事 徐州日报 | 2025-10-10 

本报记者 孟祥 通讯员 戚艺

在刚刚落幕的第九届江苏省农村创业大赛决赛现场,“农香徐来”品牌库旗下企业“彭城大集”的负责人王瑜带着她的“米线梦”站上了领奖台。她与团队打造的“米联万家 一线牵农”项目,不仅摘得综合初创组二等奖,更让一碗看似普通的徐州米线,串联起从田间到舌尖、从农户到消费者的完整产业链,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千亩良田“第一车间”

订单农业让农户吃上“定心丸”

“以前我们自己找销路,价格随行就市,收成好不好、卖得怎么样,心里都没底。”丰县欢口镇的种植户赵凤站在连片的稻田边,脸上洋溢着踏实的笑容。今年,她与“彭城大集”合作,承包了1000亩土地专种优质籼稻。“现在不一样了,种子、技术、收购都有人管,价格还比市场高,我只要把地种好就行!”

徐州独特的气候与水土孕育出的优质籼米是制作米线的上佳原料。为从源头把控品质,“农香徐来”区域公用品牌联合徐州农科院,推出“五个统一”订单农业模式,统一品种、植保、指导、机械和回收,将品质标准前移到田间地头,把稻田打造成米线产业的“第一车间”。这种模式不仅确保了原料的纯正和稳定,更让农户真正享受到产业增值带来的红利。赵凤介绍:“现在我们种的不仅是稻子,更是‘徐稻’品牌!”

古法新作“标准化”

科技赋能还原地道徐州味

有了好米,更需好工艺。对王瑜来说,如何用现代技术还原地道的老徐州米线风味,是她一直努力突破的技术难题。“我们要做的,不只是生产米线,更是传承和升级徐州味道。”

在“彭城大集”的现代化加工车间里,每一批籼米都要经过精确控制的浸泡、蒸煮、压延等工序,水温、时间、糊化度等参数全部数据化管理。“我们不添加任何食用胶,肉酱坚持选用优质大颗粒猪后腿肉,拒绝防腐剂。”王瑜表示。

通过标准化生产,徐州米线实现了从地方小吃到工业化规模生产的跨越,既保留了“Q弹爽滑、米香浓郁”的传统特色,也具备了现代食品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为后续市场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

线上线下“双通道”

小小米线香飘万家

好产品还需好渠道。“彭城大集”双管齐下,线上线下同步发力,让徐州米线走出徐州、香飘万家。

线上方面,团队积极入驻主流电商平台,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推广等方式,将徐州米线打造成新一代“网红”食品。“苏超”期间,徐州肉酱米线作为城市伴手礼走向全国,让更多远方的朋友品尝到地道徐州味。

线下方面,产品不仅进入商超、便利店,还与多家餐饮企业、高校食堂达成合作,推出多种适合不同消费场景的米线产品。“来徐州喝米线,不再只是一句邀请,更成了一个有吸引力的消费品牌。”王瑜说。

“彭城大集”还紧紧依托“农香徐来”区域公用品牌的背书优势,持续讲好“北缘籼米,千年米香”的品牌故事。通过参加各类展会赛事,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米线虽小,却串联起了种粮农民、合作社、生产企业、销售渠道和广大消费者,是一个真正的一、二、三产融合型产业。”王瑜表示,米线产业拉动了上游优质籼米的需求,让农民享受到产业增值的红利。

此外,加工环节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下游的品牌推广和销售网络,带动了电商运营、物流快递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富民产业链。

一缕米香,跨越千年。如今,这缕香气一端连着农户的增收希望,另一端通过一根根柔韧的米线,牵动着全国消费者的味蕾,书写着“米联万家 一线牵农”的乡村振兴新故事。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